Give|【明律半月谈】人生七年

最近 , 我在B站追了一部神级纪录片 , 叫《人生七年》 。 它是英国著名导演Michael Apted拍摄的成长系列片 。

Give|【明律半月谈】人生七年
文章图片

1963年 , 导演挑选了来自伦敦不同阶层的14个7岁儿童 , 采用每隔7年跟踪拍摄的方式 , 记录他们的人生轨迹 。 截至2019年 , 片子分别呈现了被采访者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56岁和63岁的人生轨迹 。
之所以要把每个年龄值都列出来 , 是为了展现这部片子时间跨度之长 。 可以说 , 这是一部用生命来记录生命的史诗 , 带给我无比震撼的感觉 。
首先 , 震撼于它所呈现出来的真实 。 所有的镜头都是平铺直叙 , 毫无矫揉造作 , 真实是它唯一的追求 。 真实在片中那三个女孩儿日益发福的身材上 , 真实在那些男孩儿日益秃顶的头发上 , 真实在每一句对话、每一个故事上 。
当看到他们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 , 身材越来越走样时 , 不由感慨他们曾经都是拥有天使面容的7岁小可爱啊 。
Give|【明律半月谈】人生七年
文章图片

尤其是63岁这集中 , 当Lynn的子女回忆起Lynn已于5年前病逝时 , 我不由感慨命运的无常 。 那个在7岁片子中乖巧可人的小姑娘 , 如何会预料到自己的生命会在59岁这年因病终结?在湍急的时光之河里 , 衰老和死亡都不可阻挡 。
其次 , 震撼于它所呈现出来的残酷 。 中国有句谚语叫“三岁看小 , 七岁看老” , 这和纪录片开头讲述的“Give me the child until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不谋而合 , 我想这也正是导演挑选了14个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家庭的孩子来跟踪采访的原因 。
导演当初拍这部纪录片就是为了求证英国社会不同阶层之间存在固化问题 , 而整部片子的结局大体上确实应证了这一点 。
Give|【明律半月谈】人生七年
文章图片

我觉得 , 这也和中国当今社会“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感慨类似 。 因此 , 我们不能说原生家庭决定一个人的成长 , 但是原生家庭影响一个人的成长是毋庸置疑的 。
最后 , 震撼于它所呈现出来的智慧——长期主义 。
【Give|【明律半月谈】人生七年】片中有个叫安德鲁的男孩 , 在7岁那集的采访中称自己每天读金融时报 , 长大后要到牛津大学读书;等到21岁这集采访时 , 他就读于牛津大学三一学院 , 学法律 , 毕业后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律师;28岁这集采访时 , 他成了一名企业律师;35岁这集采访时 , 他成了律所合伙人;直到56岁的采访中 , 他谈到即将迎来退休生活 , 并且规划得丰富多彩 。
他就是典型得在人生的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 并且在往后的人生中极力朝这个目标奋进的人 。 这 , 就叫长期主义 。 而他身体健康、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美好结局 , 十足证明了长期主义的明智与优势 。
观看片中人的不同人生 , 始于好奇 , 终于自省 。 正是56年的真实记录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时光易逝 , 应当珍惜点滴当下 。 也正是片中人的不同结局 , 让我真切感受到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 感谢生命 , 永葆谦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