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的特点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 , 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 。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 。”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
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 , 述掌故 , 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 。在《夏天的昆虫》中 , 他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螳螂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 。如他说:“叫蚰子(蝈蝈的俗称)是可以吃的 。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 。扔在枯树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 。味极似虾” 。说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胶捉蝉 。作者小时候用蜘蛛网捉蝉 。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 , 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 。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就被黏住了 。读到此处,不觉会心一笑 , 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 , 也心境释然 。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 。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 , 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 , 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 , 烤烤,吃掉 。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 。如《吃食的文学》和《苦瓜是瓜吗》 , 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 , 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 。作品就是作品 。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
汪曾祺散文特点一汪曾祺散文的水韵之美
汪曾祺的散文创作内容大致可按“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间作小考证”○2来分 , 其中创作的背景多与他的故乡高邮有关,另外还有昆明和北京 。在水气浩淼的高邮湖边长大的汪曾祺 , 耳濡目染之下 , 水不但不自觉成了他的一些创作背景 , 也影响了他的创作风格 。故乡高邮“平常总是柔软的、平和的、静静流着的水”○3流入他的散文当中 , 润泽了一片生机盎然的风物 , 洗涤了健康优美的人性,陶冶了积极和谐的审美追求 。这种自然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家的审美趣味,首先让创作对象带上了作家的审美趣味色彩 。出身乡绅世家的汪曾祺,自小生活无忧,常常带着孩童的烂漫,“东看看西看看”,在水乡人们的生活中闻嗅一种辛劳、笃实、清甜、微苦的生活气息,在大自然的缤纷多彩中采撷清新淡雅的果实 。在他的《花园》一文中 , 就十分形象地体现了他那追寻自然接近自然,体味和谐的儿时情怀 。在“花园”里 , 各类小昆虫悠然自得地生存着 , 各色鲜花素果生机盎然:“花天牛半天时间吃了一片叶子 , 这叶子有点甜么,那么嫩 。金雀花好热闹 , 多少蜜蜂!波——,金鱼吐出了一个泡 , 破了 , 下午我们去捞金鱼虫……”○4在这简短而形象的描写中,作家笔下的生物似就鲜活地生活在一个弥着淡淡水气的夏日风光画境里 。另外,作家也不经意地将这份水气带进“昆明的雨”中去渲染,连穿着绣花鞋的苗族小姑娘的一声吆喝:“卖杨梅——”似也“娇脆”地可以如水透澈绵长 。在《我的家乡》中,汪曾祺更是大篇幅的围绕高邮湖的天光云影,水产名胜来展现故乡的旖旎风光和相思情怀 。对水“不期然”的情有独钟 , 也在“不期然”中浸染了汪曾祺散文的语言、情感、思想,使它们悄悄散发出淡泊明秀的水气,缔造了汪曾祺散文的悠远空明的水韵 。
一、流转生动的语言美
一切情感和思想的表达都离不开语言 。语言是读者和作者心灵沟通的桥梁 , 没有它一切情感和思想的表达都无从谈起,汪曾祺尤其重视语言美,他对语言的见解也很精到,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要求语言要气韵生动 。他说:“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汁液流转,一枝?。?百枝摇 。语言像水,不能切割的 。一篇作品的语言 ,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5在这里,他认为语言是一个有机整体 , 不可分割的;同时他也强调文章语言中流动的韵味,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 , 痛痒相关 。”○6他的散文语言都有这样的韵味 , 在平和简约的语言里 , 或透出一种柔情 , 或低吟一分悲悯,或活泼着几许幽默机智,细细咀嚼,犹如“春初新韭” 。如在回忆金岳霖先生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
……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 。他讲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 。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 。有人问:那么《红楼梦》呢?金先生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 。”他讲着讲着 , 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 。”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7
这段文字不长,却行云流水般,气韵流转,寥寥数笔,一个“怪”教授,跃然纸上 。在这里,作者写出了金教授那“治学精深”的品质,同时也不无幽默地道出了金教授憨厚、朴实和有趣的性格,他是一个可敬又可爱的学者!湖南的评论家凌宇曾说过:“汪曾祺的语言很奇怪,拆开来看,都很平常,放在一起,就有一种韵味”这应该是对汪曾祺散文气韵生动的如水语言美的肯定 。另外,这里的“平常” , 讲的是汪曾祺散文语言的平民化特征 。这种特征在汪曾祺谈吃食 , 谈花草虫鱼的文章中表现尤为突出 。汪曾祺是位活在人间烟火中的平凡享受者,他爱美食,爱忆旧,喜游历,所到之处 , 必开怀享受 。他吃遍大江南北,如他谈在内蒙古吃羊贝子:
……羊贝子真是够嫩的,一刀切下去,会有血水滋出来.同去的编剧、导演,有的望而生畏,有的浅尝则止,鄙人则吃了个不亦乐乎 。羊肉越嫩越好 。蒙古人认为煮久了的羊肉不好消化 , 诚然诚然 。我吃了一肚子半生的羊肉,太平无事……
在汪曾祺谈吃的散文里,我们看不到梁实秋“雅舍谈吃”那种全然文人式的典雅气质,他追求的是一种人间普通百姓式的人生乐趣,但这种乐趣的表现并不粗俗,它体现出了一种简明而畅快的淋漓感,透出一个普通百姓人的真实朴素的性灵 。而如水般透明简朴的语言成就了汪曾祺散文的这一特色 。
二、真情关怀的情感
汪曾祺散文中流露出的人生态度是淡泊、超然的 。他在文中多次谈到这种态度:“淡泊 , 是人品,也是文品 。一个甘于淡泊的作家,才能不去抢行情,争座位;才能真诚地写出自己所感受的那点生活 , 不耍花招,不欺骗读者 。”○8又说“人要有一点自知 。我的气质,大概是一个通俗抒情诗人 。我永远只是一个小品作家,我写的一切,都是小品 。”正如他所说的,他追求的就是一种平淡柔和人生理想 。他“天分甚高,但天性散淡,懒于过问政治,一心只想作个潇洒文人”○9 。即使是可以写出雄伟壮阔境界来的题材 , 在他的笔下,也呈现出小桥流水式的柔和的美 。许多作家写泰山写草原,都会描出一片恢弘的辽阔的壮美气势,但在汪曾祺的笔下,则现出一种悠然宁静的美 。他注目的是泰山的碧霞元君、金刚经,山上的各色野菜,担山人的扁担等等,总之与他一贯追求的平淡柔和的境界相吻合 。这种淡泊超然的人生态度如细流一样在他的散文中缓缓流淌,随处可见 。
可是,说汪曾祺散文淡泊超然并不等于他的散文超然得无心世事,没有社会责任感和对世人的关怀 。他的散文总是流动着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真诚 。这种被内敛起来的情感使得他的散文别有一种温情脉脉的魅力 。汪曾祺是关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在谈吃的文章中,不但谈吃文化还巧妙而中肯地向读者(特别是作家)提出要广泛地关注生活积累素材,又说“能习惯类似苦瓜一样的作品,能吃出一点味道来”○10,表达对新生的文学应持辨证的观点,不能一刀切 。他也呼吁保护自然环境的平衡,在畅谈自己对翠湖的昔日情怀时,建议在发展中注意还翠湖一个“明爽安静”的环境 。汪曾祺也将这种爱心兼顾到了一枝一叶上 。大自然的各种小生命如蝈蝈、蜻蜓、知了等等经常在他的笔下展现生机,对一株百年柳树,他写到:用手指搔搔它的树干,无反应 。它已经那么老了,不再怕痒痒了 。爱抚之情历历可见 。汪曾祺是站在一个内敛不张扬的情感角度上表达他对世间事物的关注 , 对生命的热爱的,故显得淡然超脱,但真挚的情感又是那样流溢着丝丝入扣的温馨 。
三、自然旷达的思想
汪曾祺的这种情感的体现与他所接受的儒道互补的哲学思想有直接的关系,他自称“受影响最深的还是儒家”他特别推颂曾点式的儒家思想:暮春者 ,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圻 , 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点的这种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美的极致,汪曾祺如是咏叹 。这反映在文学,就是对“适我性情”风格的推崇 , 对于简洁、潇洒的文风的追求,致力在文章中构建一个和谐的充满人性美的人文环境 。他始终用一种充满温情的目光注视世界,以一种积极达观的态度去思考、去生活,他能在被定为右派之后心安理得地在农科所读《容斋随笔》《梦溪笔谈》 , 在被人不小心撞的嘴里的牙乱七八糟后还能不在乎的替人圆话 。这种“安贫乐道和闲适态度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美德” 。在继承传统的文化的同时他对现代化也是积极面对的,对其负面影响是警惕的 。在《胡同文化》中,他用老庄的发展的观点去看待现代文明的发展,但又在现代化将人异化的层面提出了质疑,从而呼吁人的发展应符合自然发展规律,但不能强求,以致误入歧途,消失了本性的美好 。汪曾祺的这种蕴涵着和谐、温暖、奋发思想的散文为现代人缔造了一个似秋水容纳百川的浩淼的思想空间 。
汪曾祺散文流转生动的语言,真挚关怀的语言 , 自然旷达的思想共同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似水空明淡泊,阔远生动的美好境界 。(摘自《百度文库》)
汪曾祺散文的特点是什么?汪曾祺受的散文优美、淡雅、朴实、精炼 。
第一个特点,汪曾祺的语言出落的就是大大方方,平平淡淡的白话 。有人评价汪曾祺的语言说是“把白话白到了家” 。然而,读汪曾祺的文章又很明显地可以感受得到他在行文之中所带有的那种文人雅气 。二者得到了某种平衡和协调之后,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
第二个特点,则是汪曾祺的散文中,善于从小处写起,以小见大 。他似乎特别擅长于从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中取材,寓巧于拙,表达真挚的感情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内容简介: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 。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成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
为了展示二十世纪以来中华散文的创作业绩,编者在新世纪之初即编辑出版过“中华散文珍藏本”凡三十种 。时光五载已过,编者又在此基础上精编出这套“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十六种 。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 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汪曾祺散文汪曾祺散文的语言具有什么特色汪曾祺散文语言具有朴素、平淡、韵味无穷的特点,常常使用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 。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 , 使“日常生活审美化” , 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 。
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 , 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 。
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 。如《吃食和文学》的《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 。
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 。作品就是作品 。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汪曾祺汪曾祺散文精选都讲了什么不管是走路 , 还是吃饭 , 运动亦或是坐着,许多人,许多事,好像都在我的身边徘徊,令我无法躲避 。
偶尔,一个人独处时,会思考 , 是物质决定意识 , 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相信学过哲学的人都知道,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我的世界观中,我是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的,所以我也是一名唯物主义者,但是有时又想,那电脑的发明,是现有关于电脑的想法 , 而后电脑才被发明出来,想着想着,大脑便出现了混乱,无法再思考下去 。
在这茫茫人海中,人们都在想些什么呢?这是一个多么深奥的问题?。∥矣涝兑参薹ㄏ胂蟪霰鹑说男闹性谙胄┦裁矗康还苋嗣窃趺聪? ,我们都是无法猜想出来的 。寒碜的牵牛花,原本在山间开放;常春藤的跟 , 应该是扎根在乡村的泥土中吧!有时候,实在难受,就想想这些无聊的问题 。
有的时候,压力过大,便会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处在精神分裂的边缘,会不会出现精神分裂,如果精神分裂,那会是什么感觉呢?想着这些无聊的问题,有时候,连我自己都认为自己真的有时候蠢得要命 。而自己唯一可以做的,那就是关上手机,躺在床上,好好的休息一天,第二天醒来,就会发现,一切都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
汪曾祺散文《故乡的元宵》赏析赏析:
《故乡的元宵》是汪曾祺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文中描绘了故乡元宵节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民间节日活动,为我们营造出其乐融融的节日氛围,从中可以体会到汪曾祺散文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欢乐的气息,展现了乡间的自然与纯美 。
从作品中不难看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对乡土文化的怀恋,以及对故乡的爱,同时也感受到他对年之过去的惋惜,快乐的日子虽有,可总是很短暂的,我们要享受那幸福时光,但也要学会珍惜 , 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本篇文章详略得当,教学时别有一番情趣 , 耐人寻味 。
【汪曾祺散文_汪曾祺散文中吃跳面的内容】
文章插图
拓展资料:
原文: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 , 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 。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 。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
有几年 , 有送麒麟的 。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 , 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 , 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 。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
格炸炸,格炸炸,
麒麟送子到你家……
我对这“格炸炸”印象很深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 。送麒麟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得一连串的“格炸炸” 。“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 。
街上掷骰子“赶老羊”的赌钱的摊子上没有人 。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 。摆赌摊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 。年快过完了,准备过年输的钱也输得差不多了,明天还有事,大家都没有赌兴 。
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 。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
北市口有捏面人的 。青蛇、白蛇、老渔翁 。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 。
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
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 。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 。
一天快过去了 。
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 , 上了灯,才算 。元宵元宵嘛 。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 , 叫灯节 。灯节要过几天 , 十三上灯,十七落灯 。“正日子”是十五 。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 。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 。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 。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 。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
上街去看走马灯 。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 。“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 。”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 。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 , 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 。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 , 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 。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 。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 。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
孩子有自己的灯 。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 。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 。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 , 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 。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 。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 。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 。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 。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 。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 。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 。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 。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
街上有人放花 。
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 , 起火升到天上 , 嗤——灭了 。
天上有一盏红灯笼 。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 。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 , 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
年过完了 , 明天十六 , 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 。我们那里 , 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 。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 。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 。年,就这样过去了 。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 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 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
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 。1981年1月 , 《异秉》在《雨花》发表 。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汪曾祺散文中吃跳面的内容“跳面”是高邮的家常小吃,汪曾祺进行了这样的描述:
原来,我们那里饺面店卖的面是"跳面" 。在墙上挖个洞,将木杠插在洞内,下置面案,木杠压在和得极硬的一大块面上 , 人坐在木杠上,反复压这一块面 。因为压面时要一步一跳 , 所以叫做"跳面" 。"跳面"可以切得极细极薄,下锅不浑汤 , 吃起来有韧劲而又甚柔软 。汤料只有虾子、熟猪油、酱油、葱花,但是很鲜 。如不加汤 , 只将面下在作料里,谓之"干拌",尤美 。
———《吴大和尚和七拳半》
“跳面”对于一般读者来讲是一个陌生的方言词,但是,经过汪曾祺兴致勃勃的介绍和描述顿时变得活灵活现起来 , 这浮动着明油葱花的地方小吃让人啧舌称妙,垂涎欲滴 。高邮印象瞬间融化在鲜美的面汤里,令人无限神往 。
《吴大和尚和七拳半》原文:
汪曾祺
我的家乡有"吃晚茶"的习惯 。下午四五点钟,要吃一点点心,一碗面 , 或两个烧饼或"油墩子" 。一九八一年 , 我回到阔别四十余年的家乡,家乡人还保持着这个习惯 。一天下午,"晚茶"是烧饼 。我问:"这烧饼就是巷 那家的?"我的外甥女说:"是七拳半做的 。""七拳半"当然是个外号,形容这人很矮,只有七拳半那样高,这个外号很形象 , 不知道是哪个尖嘴薄舌而又极其聪明的人给他起的 。
我吃着烧饼,烧饼很香,味道跟四十多年前的一样 , 就像吴大和尚做的一样 。于是我想起吴大和尚 。
我家除了大门、旁门,还有一个后门 。这后门即开在吴大和尚住家的后墙上 。打开后门,要穿过吴家,才能到巷子里 。我们有时抄近 , 从后门出入 , 吴大和尚家的情况看得很清楚 。
吴大和尚(这是小名 , 我们那里很多人有大名,但一辈子只以小名"行")开烧饼饺面店 。
我们那里的烧饼分两种 。一种叫做"草炉烧饼",是在砌得高高的炉里用稻草烘熟的 。面粗,层少,价廉 , 是乡下人进城时买了充饥当饭的 。一种叫做"桶炉烧饼" 。用一只大木桶,里面糊了一层泥,炉底燃煤炭,烧饼贴在炉壁上烤熟 。"桶炉烧饼"有碗口大 , 较薄而多层,饼面芝麻多,带椒盐味 。如加钱,还可"插酥",即在擀烧饼时加较多的"油面",烤出,极酥软 。如果自己家里拿了猪油渣和霉干菜去,做成霉干菜油渣烧饼,风味独绝 。吴大和尚家做的是"柏炉" 。
原来,我们那里饺面店卖的面是"跳面" 。在墙上挖个洞,将木杠插在洞内 , 下置面案 , 木杠压在和得极硬的一大块面上 , 人坐在木杠上,反复压这一块面 。因为压面时要一步一跳,所以叫做"跳面" 。"跳面"可以切得极细极?。鹿换胩?nbsp;, 吃起来有韧劲而又甚柔软 。汤料只有虾子、熟猪油、酱油、葱花,但是很鲜 。如不加汤,只将面下在作料里,谓之"干拌" , 尤美 。我们把馄饨叫做饺子 。吴家也卖饺子 。但更多的人去,都是吃"饺面" , 即一半馄饨,一半面 。我记得四十年前吴大和尚家的饺面是一百二十文一碗 , 即十二个当十铜元 。
吴家的格局有点特别 。住家在巷东 , 即我家后门之外,店堂却在对面 。店堂里除了烤烧饼的桶炉,有锅台 , 安了大锅,卖面及饺子用;另有一张(只一张)供顾客吃面的方桌 。都收拾得很干净 。
吴家人口简单 。吴大和尚有一个年轻的老婆,管包饺子、下面 。他这个年轻的老婆个子不高 , 但是身材很苗条 。肤色微黑 。眼睛狭长,睫毛很重,是所谓"桃花眼" 。左眼上眼皮有一小疤,想是小时生疮落下来 。这块小疤使她显得很俏 。但她从不和顾客眉来眼去,卖弄风骚 , 只是低头做事,不声不响 。穿着也很朴素,只是青布的衣裤 。她和吴大和尚生了一个孩子,还在喂奶 。吴大和尚有一个妈 , 整天也不闲着,翻一家的棉袄棉裤,纳鞋底,摇晃睡在摇篮里的孙子 。另外,还有个小伙计 , "跳面"、烧火 。表面上看起来,这家过得很平静,不争不吵 。其实不然 。吴大和尚经常在夜里打他的老婆,因为老婆"偷人" 。我们那里把和人发生私情叫做"偷人" 。打得很重,用劈柴打 , 我们隔着墙都能听见 。这个小个子女人很倔强 , 不哭,不喊,一声不出 。
第二天早起,一切如常,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吴大和尚擀烧饼,烙烧饼;他老婆包饺子下面 。
终于有一天吴大和尚的年轻的老婆不见了,跑了,丢下她的奶头上的孩子,不知去向 。我们始终不知道她的"孤佬"(我们那里把不正当的情人、野汉子,叫做"孤佬")是谁 。
我从小就对这个女人充满了尊敬,并且一直记得她的模样,记得她的桃花眼,记得她左眼上眼皮上的那一小块疤 。
吴大和尚和这个桃花眼、小身材的小媳妇大概都已经死了 。现在,这条巷口出现了七拳半的烧饼店 。我总觉得七拳半和吴大和尚之间有某种关联,引起我一些说不清楚的感慨 。
七拳半并不真是矮得出奇,我估量他大概有一米五六,是一个很有精神的小伙子 。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个体户",全店只有他一个人 。他不难成为万元户,说不定已经是万元户,他的烧饼做得那样好吃,生意那样好 。我无端地觉得 , 他会把本街的~个最漂亮的姑娘娶到手 , 并且这位姑娘会真心爱他,对他很体贴 。我看看七拳半把烧饼贴在炉膛里的样子,觉得他对这点充满信心 。
两个做烧饼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我相信七拳半的生活将比吴大和尚的生活更合理一些,更好一些 。
也许这只是我的希望 。
1988年12月7日
《吴大和尚和七拳半》赏析:
《吴大和尚和七拳半》,是汪曾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散文小品,本文同他的其他散文一样写得平淡质朴,不事雕琢,信笔由之,如话家常 。无论是语言还是结构都呈现出“疏放”的特点 。你看作者从吃晚茶吃烧饼说起,提到做烧饼的七拳半旋即提到四十多年前的吴大和尚 , 接着又详细介绍起那里的两种烧饼和“跳面”的做法,然后又说起吴家的格局、家庭状况、吴大和尚的遭遇,最后又返回来写了写七拳半 。咋读此文给人的感觉是作者行文忽东忽西,信马由缰,信笔由之,全无章法可言 。把吴大和尚和七拳半放在一起似乎也无多少道理可言,如同闲话家常,说着说着张三扯到了李四,就说起了李四,全凭说话人的兴致,并无通盘的考虑 。写烧饼和跳面的制作似乎用了过多的笔墨,详而无当 。这种不拘常格的布局,令人一时难以接受 。其实,这正是汪曾祺所说的“随便”,我们所言结构上的“疏放”特征 。
作者这样写,看似没有章法,不讲规则 , 实际上,章法和规则都深藏作者心中,只不过作者追求的是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随意挥洒中,点染出平淡自然的无限韵味 。(刊于《语文报》高中版2012年第19期)
-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_<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200字
- 水波粼粼的意思_信服嫩芽 霎时 拆散 委屈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 分...
- 水仙花的散文_关于水仙花的诗歌和散文
- 毕淑敏经典作品_毕淑敏的经典散文及赏析
- 毕淑敏短篇散文_《毕淑敏散文集有哪些》
- 毕淑敏散文集读后感_毕淑敏散文集孝心无价读后感
- 毕淑敏散文集_毕淑敏散文集
- 毕淑敏散文读后感_毕淑敏散文集的读后感1000字
- 毕业散伙饭_大学毕业 散伙饭横幅标语
- 毕业 散文_有没有关于初三毕业的优美散文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