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李诞的脱口秀不秀了( 二 )


“能说一个半小时的脱口秀演员 , 不见得能说好10分钟的段子 。 ”
一位脱口秀演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 一段10分钟的脱口秀作品 , 自己最长的一次累计创作时间达到了100小时 , 不是所有演员都有开放麦的经验和开放麦的机会 , 那么能否持续创作出作品 , 是脱口秀这门艺术形式得以发展的基础中的基础 。
综艺节目的消耗
除了创作本身的压力外 , 脱口秀如今还面临着综艺节目形式带来的消耗 , 李诞早已不是那个染着红色头发的写手 , 而是一个企业的操盘手 。
他清楚地知道 , 脱口秀到了拥抱资本、拥抱流量的时候 , 综艺节目的形式一变再变 。
单一呈现、组队PK、团战、淘汰复活 , 这些被本土综艺节目用尽了的形式 , 《脱口秀大会》哪一个也没有落下 , 每一季都要变化玩法 , 美其名曰给予观众新鲜感和刺激感 , 但事实上 , 观众早已对大相径庭的玩法失去兴趣 。

大张伟 。 视频截图
在前几季中 , 《脱口秀大会》尝到了领笑员的甜头 , 罗永浩、大张伟等人以其个人的魅力和天赋承载了舞台外的又一看点 , 逐渐领笑员成为了节目的资源口和引流方式 , 但领笑员本身和脱口秀的反差 , 并未使得综艺节目因此而增色 , 反而增加了不少话题 。
事实上 , 《脱口秀大会》的传播更多是单一短视频的形式 , 通过社交媒体病毒式的传播而被更多观众看到 , 在传播过程中 , 节目形式、领笑员的内容都被观众屏蔽 , 事实上 , 观众更愿意看到有趣的作品 , 而不是沙发上那些不怎么有趣的人 。
争冠的PK环节更是可有可无 , 节目过后 , 似乎便没人在意这份“荣耀”了 , 观众们更在乎节目里有没有好笑的段子 , 而选手们更在乎自己的表现和商务资源 。
创造话题一直就是《脱口秀大会》破圈的根本 , 上一季中 , 李雪琴及其衍生话题为《脱口秀大会》第三季贡献的热搜数近乎过半 , 从“北大才女”“宇宙的尽头是铁岭” , 到“雪国列车”的CP , 李雪琴凭借着独有的“丧式脱口秀”风格 , 牢牢抓住了观众们的心 , 也几度将节目推向高潮 。
杨笠同样是创造话题翻红的典型案例 , “普信男”甚至成为了流行语 , 可见《脱口秀大会》造梗能力之深 。
很多人常说 , 脱口秀的核心精神是冒犯 , 但是从本季出圈的段子 , 演员出于对自身发展和口碑的关系 , 变得非常收敛 , 多为自嘲 , 犀利讽刺的文本变得十分稀缺 , 曾经看脱口秀时那种被挠到又痛又痒的感觉消失了 。
其实 , 脱口秀可以提供给观众的不只是笑料 , 也有对社会现实中深层次问题的幽默化呈现和批判性思考 , 让观众能够以一种超越性的眼光重新打量现实 , 对一些问题有更加深刻透彻的了解 。

呼兰 。 视频截图
但在综艺节目的包围下 , 脱口秀只有最基本的层次 , 让你笑 。 如果说上一季中 , 王勉、杨蒙恩、呼兰等人提高了脱口秀的思想维度 , 在这一季中 , 又退回去了半步 。
这不能怪李诞 , 当艺术形式变成了生意 , 自然要考虑这个时期和环境下 , 生意利益的最大化 , 综艺节目带来的高热度和关注度 , 显然将脱口秀这个小众艺术形式推上了更高的舞台和台阶 , 有了更多观众和拥趸 。
但综艺节目对这门艺术的改变 , 可能也是颠覆性的 。
《吐槽大会》第一季刚结束时 , 池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只是个脱口秀表演者 , 名气会阻碍我的真实 。 ”
现在的《脱口秀大会》 , 逐渐开始显现不太真实的那一面 。
回不去的小剧场
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提出了“强关系”和“弱关系”理论 , 强关系是指联系频繁的、直接的关系 , 而弱关系则是联系较少的、间接的关系 。 在空间上 , 近距离往往更容易获得强关系 。 脱口秀的线上观看尽管可以通过弹幕、评论、点赞等方式进行互动 , 但这种互动是间接的、延迟的 , 因此往往是单向的弱社交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