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被掐灭的《第一炉香》,不用伪装的许鞍华( 三 )


事实上 , 早年间像她执导的《今夜星光灿烂》(1988年)、《得闲炒饭》(2010年)等电影是不乏爱情片特质的 , 只是爱情在这些电影里 , 是时代变迁的显影和痕迹 。 她把《第一炉香》当作第一部真正的爱情电影来拍 , 首先便是放弃了自己最擅长的现实视角 , 而小说里无处不在的欺骗与算计 , 又将爱情里的不堪和盘托出 , 这些注定与人们对爱情片的期待有很大距离 。
《第一炉香》是许鞍华在文本上最贴近张爱玲的一次 , 但从结果上来看 , 这又是她离张爱玲读者 , 离自己影迷最远的一次 。
化繁为简
希望为底层“人物”作传 作为导演单纯不抱团
这些年 , 很多香港导演北上之后取得了票房上的成功 , 但作品始终没能再进一步 , 许鞍华是个例外 。
她执导的《明月几时有》(2017年)尽管不是票房上的大赢家 , 但从口碑和电影水准来说 , 超过大部分北上导演的作品;她执导的《黄金时代》(2014年)虽饱受争议 , 也多是叙事风格上的讨论而已 。 许鞍华并非受困于资本、尺度这些老生常谈的借口 。 无论什么样的市场 , 真正能左右许鞍华影片的 , 只有她自己是否有话要说 。 她口碑最好的影片 , 像《投奔怒海》(1982年)、《女人 , 四十》(1995年)、《千言万语》(1999年)、《桃姐》(2011年) , 题材都很小众 , 她只是希望记录这些人 , 源于单纯的创作冲动 。
伪装|被掐灭的《第一炉香》,不用伪装的许鞍华
文章图片

“到现在我也不认为我的电影有人文关怀 , 我只是觉得这些人很惨 , 他们的故事很值得拍 , 不会预先设立一个题目” 。 她也承认自己始终对这一类东西特别有感触 , 因此接触过大量社会工作者、义工 , 她曾表示自己所处行业有很多所谓的成功人士 , 但那些底层的人 , 经常让她觉得他们往往是真正“人物” 。
许鞍华身上有一种特殊的矛盾感 , 但不是主流与非主流 , 文艺与商业的这种对立 , 是她始终有极其个人化的创作方向 , 同时这种创作方向又能兼容所有电影潮流 , 因此她的创作从没有间断过 , 且几乎在她的各个年龄阶段都有过上乘之作 。
伪装|被掐灭的《第一炉香》,不用伪装的许鞍华
文章图片

【伪装|被掐灭的《第一炉香》,不用伪装的许鞍华】她拍电影一直是妥协的姿态 , 预算都按最低标准来做 , 只要有机会能拍就好 , 没有电影可拍 , 就拍纪录片、电视电影 , 同时 , 她又非常强硬 , 可以因陋就简 , 但不随行就市 。
许鞍华执导的《天水围的日与夜》(2008年)和《天水围的夜与雾》(2009年)都是这样一波三折的影片 , 电影源于一起凶杀案的社会新闻 , 她感觉可以做些什么 , 便去走访 。 天水围属于贫民区 , 有很多屋村 , 那里的人会用假名牌把自己打扮得很漂亮 , 就像那里的大楼一样 , 外表看起来条件很好 , 里面的居住环境却很糟 , 她将其看做香港隐藏在光鲜之下的残酷 , 而这样一个区域 , 又有天水围这样美的名字 。 为了拍出那片区域的生活感 , 许鞍华乘坐公交和地铁去了五十多次天水围 , 到处走走逛逛 。
电影项目开始了 , 投资方忽然撤出 , 许鞍华接到电话后骂了一路 , 项目也只能无限期搁置 , 后来有了商业片导演王晶介入 , 又成就一段合作佳话 。 《天水围的日与夜》上映后 , 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四个大奖 , 成为当年金像奖最大赢家 。 这部电影真正开拍时是按电视电影规格拍摄的 , 投资一百万元 , 试映反响不错 , 因此放到艺术院线上映 , 每天放映一场 , 最后拿到一百六十万元票房 。 随后许鞍华立刻投入《天水围的夜与雾》拍摄中 , 她担心不快点拍就又拍不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