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明星|清白做人,认真演戏 这是新中国 第一代明星的座右铭( 二 )


如今 , 这些演员正渐渐消失在公众视野 , 与这个世界作别 。 但当他们塑造的经典角色重现大银幕的时刻 , 会看到他们年轻的容颜 。 “他们曾如此的英俊 , 生机勃勃 , 如此的漂亮 , 风华绝代 。 ”潘奕霖说 。 在他们一天天变得更衰老的时刻 , 整体呈现出一种练达、从容的姿态 。 在潘奕霖看来 , 这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种热爱 , 这种热爱令他们无惧 。 在《演员》上映之际 , 潘奕霖接受了第一财经的专访 。
第一财经:这些老演员晚年展现出的练达、从容 , 与他们所从事的演员这份职业有关联吗?
潘奕霖:演员 , 或者电影明星 , 他们首先认为自己是文艺工作者 , 是人民的艺术家 。 可能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使命感 , 他们会不知不觉对自己要求更严格 。 他们以一个整体的形式 , 告诉我们原来九十岁还可以这样 , 只要心中有热爱 , 那么内心就是无惧的 , 人生是从容和淡定的 。 在秦怡的自传中 , 她说她就是想死在摄影机前 , 96岁因骨折在医院休养时 , 床头还放着剧本 , 她就是这么热爱表演 。 于洋这两年腿脚很不方便 , 但他还在通过电视看电影 , 了解文艺和电影的发展 , 还在关心后辈 。 对于电影 , 他们真的是倾注了一生 。
第一财经:他们对电影艺术的这份热爱 , 是否也是时代造就的?
潘奕霖:走上艺术的道路 ,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 于蓝去延安的时候 , 因为她会说普通话 , 别人让她拍戏 , 她一开始是拒绝的 , 说我是来学习的 , 是来参加革命的 , 但命运和历史选择了她;秦怡出生于上海的石库门里弄 , 上海当时是中国电影业发展很好的地方 , 她走上了艺术道路 , 她在重庆是话剧界的四大名旦 , 新中国成立后成了演员;田华十二三岁参军 , 出身贫苦 , 长相朴实 , 在她21岁的时候出演了白毛女 , 从此被全国人民热爱 , 后来演《党的女儿》 , 这是她的真实经历所带给她的使命感 。
当时代的命运来到面前 , 他们抓住了这样一个契机 。 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今后漫长的岁月里 , 从来不敢掉以轻心 , 对表演事业、文艺事业始终心存敬畏 。 这种使命感、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 在他们这一代演员身上 , 会特别明显 。
第一财经:今天我们该如何评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诞生的影片的艺术价值、演员的表演?
潘奕霖:那些经典影片的段落是我挑选的 。 《青春之歌》里 , 秦怡饰演的林红从容就义的片段 , 碾压很多现在的国内外影片 。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 它的拍摄手法、艺术成就、美学价值、表演体系 , 直到今天出现在大银幕上 , 依然可以让我们为之震撼 。
当我在机房里编辑这些影片片段 , 会很感慨 。 原来我们的电影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达到了如此的高度 。 当我重新审视这些经典片段时 , 依然会时不时红了眼眶 。 这就是电影的魅力 , 也是演员表演的魅力 。
第一财经: 在当时技术、条件都比较落后的情况下 , 为什么能够诞生生命力如此长久的作品?
潘奕霖:中国从来不缺乏电影人才 。 新中国的电影的主要的构成部分 , 一部分是从上海电影时代过来的 , 同时 , 人民电影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所代表的电影体系也是比较健全的 。
时代改变了每一位表演者 , 他们本身具备很好的表演基础 , 在新的时代到来的时候 , 也很好地融入了全新的社会 。 当时 ,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 , 电影是被高度重视的 。 演员对这份职业有一种敬畏感 。 心中有信念去表演 , 仅仅为了生存或者为了挣钱来演戏 , 可能是不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