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视|去流量、强文化,《一路唱响》打响东方卫视综艺转型第一枪( 二 )


走到天大地大之间 , 吸取更多天地灵气、乡土人气 , 也是对固化的、流水线化的 , 脱离了生活 , 脱离了现实的工业音乐的一种突围 。
艺人破局:从「中心」到「媒介」 没有流量艺人 , 全是实力歌手 。
《一路唱响》「音乐探宝团」的四位歌手 , 分别是李健、胡海泉、胡彦斌、颜人中 , 覆盖70、80、90三个世代的唱作型音乐人 , 李健和颜人中擅长抒情乐唱作 , 胡彦斌和胡海泉擅长流行乐唱作 。
不仅四人都是质感很好的音乐人 , 更为重要的是 , 在《一路唱响》中 , 他们的定位、角色、功能 , 都与以往综艺节目有了很大不同——
不再「以艺人为中心」 , 聚焦艺人自身故事;而是「以艺人为媒介」 , 挖掘民间素人故事、呈现乡土文化特质 。
卫视|去流量、强文化,《一路唱响》打响东方卫视综艺转型第一枪
文章图片

由此 , 他们在节目中 , 承担起了三个功能性角色——
第一重身份 , 「亲历者」 。
在《一路唱响》中 , 「音乐探宝团」的四位嘉宾 , 要一路探访中国的四座富有音乐气息、音乐文化的城市 , 每座城市 , 节目组都会精心策划一张名为「音乐元气榜」的当地音乐地图 。
比如以首站成都为例 , 这张音乐地图之上 , 有包括春熙路、宽窄巷子、小酒馆、红仓·完美文创公园、野生童话·天台、陈锦茶铺、四川音乐学院等7个「音乐地标」 , 而「音乐探宝团」的功能 , 就是以亲历者的身份 , 去深度地见识、体验、感受当地文化 , 比如一路上他们体验了成都的工夫茶、采耳、变脸、火锅 , 这一路的经历都在酝酿成最终的唱响 。
卫视|去流量、强文化,《一路唱响》打响东方卫视综艺转型第一枪
文章图片

第二重身份 , 「发现者」 。
「音乐探宝团」不但要去体验当地的「物」与「景」 , 还要去挖掘当地的「人」 。 在限定的72小时之内 , 找到土生土长的、最原生态的宝藏音乐人 。
比如 , 在首期节目中 , 在陈锦茶铺 , 他们找到了一位能将成都的茶馆文化、评书文化融入原创音乐表达的宝藏音乐人等一下就回家(艺名);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 他们找到了一位正在采风录制大熊猫音源的宝藏音乐人宋秉样;在中国活化石级的音乐酒吧小酒馆 , 他们得到了24年来扶持无数音乐新人的老板推荐的一位本土宝藏音乐人施颖 。
卫视|去流量、强文化,《一路唱响》打响东方卫视综艺转型第一枪
文章图片

第三重身份 , 「传播者」 。
四位「音乐探宝团」与当地「宝藏音乐人」的合作 , 不是寻常舞台合作 , 而是以本土音乐为基础、以采风体验为辅助 , 在加以不同曲风元素、音乐表达的修辞 , 比如在成都站中 , 就会交融了一台有抒情、有流行、有嘻哈、有民谣的多种音乐类型混搭 , 由此创作出一台既有文化内涵、又有音乐碰撞的「快闪音乐会」 。
而这样一台兼具地方文化性与多元音乐性的「快闪音乐会」 , 是有很强传播力的 。 当地方音乐遇上了国民歌手 , 四位「音乐探宝团」成员就成了当地文化全国传播的催化剂 , 帮助本土音乐超越地域传播 。 同时 , 音乐作为地方文化的「声音名片」 , 同样会对当地文旅形成促进作用 。
因此 , 在《一路唱响》中 , 我们看到了艺人定位、艺人功能在新一轮综艺改革中的很好尝试 , 这也有望成为未来综艺与艺人合作关系的一种主流 。
传播破局:地方+全国、大屏+小屏 虽然《一路唱响》才刚刚开局 , 对于最终传播效果还有待更长时间加以验证 , 但是 , 1号认为 , 它的传播策略是思考得相对清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