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导演请指教》能帮到导演吗?( 二 )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老师相国强 , 改编执导了短片《哪吒闹海》 。 这部短片叙事逻辑不够清晰 , 并未得到现场鉴评团认可 , 弹幕也是差评居多 。 有网友吐槽:“出走半生干行活 , 归来仍是学生作业 。 ”对于批评 , 相国强并不接受:“这个片子还挺深的 , 他们没有理解这个片子 。 ”“如果你们能把片子客观地放到网上 , 它肯定会火的 。 ”这惹来更多网友吐槽:“不是我不好 , 是你们不懂我……看不起观众?精神胜利法?”
效果—“辩论赛”喧宾夺主
一档以扶持年轻导演为己任的节目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混乱的?与节目组对鉴评团评论发言的剪辑选择不无关系 。 节目中 , 能掀起话题讨论的观点输出很多 , 但由于许多观点并未顺藤摸瓜、深度挖掘 , 且剪辑缺乏梳理 , 最终呈现的效果显得话题缺乏逻辑梳理 , 辩论赛便成了吵架局 。
影评圈的“护短”现象 , 体现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孟中教授对同事相国强短片的评论上 。 他说:“相国强导演是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的 , 我敢保证地说一句话 , 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 , 技术上面不会成为问题 。 ”这句评论很快遭到郝蕾反驳:“从专业学校毕业了 , 拍得很烂的 , 改了行的多的是 , 这不是一个评判标准 。 ”可惜的是 , 这番唇枪舌剑后 , 两人并未对自己的观点展开说明 , 撕开了现象 , 但未触及本质:学院派是否盲目自信?电影专业教育是否有值得反思之处?
影评圈的“掉书袋”现象 , 体现在孟中和王旭东对毕志飞短片的评论上 。 两人搬出了中国电影史质问毕志飞的美学追究和镜头语言 。 王旭东把评论现场变成了论文答辩现场 , 问毕志飞:“费穆先生的其他作品你看过吗?《狼山喋血记》和《孔夫子》 , 它们的东方美学体现在哪里?具体说几个镜头!”观众凌乱了:“东方美学是什么?如何体现?他们从头到尾都没说 。 ”
影评人与普通观众的隔阂也在剪辑中被放大 。 比如 , 一些影评人力撑梁龙的默片时 , 有观众质疑他们故作高深 , 影评人赵文迪回应道:“我们是用我们的行业知识和经验告诉观众这部影片的创作思路 。 我们告诉你 , 你们才能够从正确的入口进和正确的出口出 。 ”但影评人给的出入口一定正确吗?观众需要被引导吗?有条弹幕代表了许多人的看法:“唯一有权指教导演的只有观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