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父与子:在《惊梦》中,陈佩斯和陈大愚首次同台

这是父子两人第一次同台演出一部戏 。 虽然在此之前 , 留学归国后的陈大愚已经跟着陈佩斯在舞台上摸爬滚打了将近十年 。
陈佩斯|父与子:在《惊梦》中,陈佩斯和陈大愚首次同台
文章图片

在继《托儿》《亲戚朋友好算账》《阳台》之后 , 陈佩斯“戏台三部曲”的第一部《戏台》此前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 而这一次的第二部《惊梦》 , 他依然邀请了《戏台》的编剧毓钺合作 , 舞美刘科栋和灯光邢辛都是戏剧界的顶流大咖 , 演员阵容也邀请了刘天池、何瑜、巫刚等众多实力戏骨 。
陈佩斯|父与子:在《惊梦》中,陈佩斯和陈大愚首次同台
文章图片

“这一次 , 我们可能在喜剧上越界了 。 ”陈佩斯口中的“越界” , 其实从亦庄亦谐的《戏台》就已经开始 。 而经历时间的沉淀 , 他越来越感受到 , 喜剧和悲剧 , 其实只是一座山脊的两面 , 难分彼此 。
陈佩斯|父与子:在《惊梦》中,陈佩斯和陈大愚首次同台
文章图片

喜剧的核心是悲剧 , 这次走到了另一面
“这个戏和我过去创作的戏都不一样 。 故事的时代不同 , 风格不同 , 结构方式不同 , 所以最后表达的风格也不同 。 ”
《惊梦》是陈佩斯筹备了好几年的作品 , 他自言 , 身为一个戏剧人 , 对戏班的故事和历史天然就有一种兴趣 。 而《惊梦》和《戏台》虽然都关于戏班 , 但并没有连贯性 , 而是选取1949年前后国共内战即将结束之际、一个昆曲大班和春社在战乱中的生死命运展开笔墨 。 国共双方对一处古城的反复夺取 , 为剧中几股力量纠缠交错提供了契机 , 也奠定了故事悲喜交加的戏剧风格 。 剧名的“惊梦”是昆曲《牡丹亭》最经典的一折 , 同时这也是戏中戏的部分 。 而昆曲也是该剧重要的元素 。
因为剧本的故事里更多带着诗意和悲情 , 而且剧情结构虚虚实实 , 陈佩斯摸索良久 , 觉得应该要把故事讲好 , 就不能“为了笑而笑” , “我要为了笑使劲找包袱 , 故事就没了” 。 他最后选择顺着故事走 , “在悲喜之间挤来挤去” 。
“其实我们在做《阳台》这个故事时候 , 就发现喜剧它都有一个很深的悲情的内涵在里面 。 它是喜剧核心的东西 。 翻过来讲 , 悲剧也一定是有喜剧在里头 , 没有喜剧条件也形成不了悲剧 。 ”
在陈佩斯看来 , 一路在追求喜剧的路上走着 , 到了《戏台》 , 就已经走到了山脊上 , 喜剧和悲剧 , 就在山脊两边 , 摇摇晃晃的 , 交错着 。 而他就在那晃荡着 。 这一次 , 直接翻过山梁 , 到了又一个世界 , 观众可能会看到喜剧的另一面 。
陈佩斯|父与子:在《惊梦》中,陈佩斯和陈大愚首次同台
文章图片

父子首次同台 , 排练遭遇“艺术代沟”
陈佩斯|父与子:在《惊梦》中,陈佩斯和陈大愚首次同台
文章图片

事实上 , 在这个戏里 , 陈大愚更要紧的一个工作是执行导演 , 给当导演的父亲做各种助理工作 。 对这个工作 , 陈大愚笑说:“我就是一个具体跑腿的 , 这个剧组规模大事情多 , 导演要求怎么干 , 我就去执行操作 。 照理不该有太多想法 , 可忍不住 , 排练场上还是经常会吵架 。 ”
“你们父子俩有艺术上的代沟吗?”面对这个问题 , 父子俩异口同声回答:“有!严重的代沟 。 ”
“代沟表现在哪?”
陈佩斯仰头一叹笑道:“所有的事儿” 。
陈大愚开始不急不缓地描述起两人种种的审美不同 。 比如表演的形态和方式 , 比如故事的节奏 , 比如音乐的使用 , 比如技术的介入 。 陈佩斯也淡定地听着 , 然后一一用自己的观点“纠正反驳”:“你说的那都是电影 , 咱这是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