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7年前,张艺谋拍了一部电影,在国内禁播,却让余华大奖拿到手软

1992年 , 余华把《活着》的样稿交给张艺谋 , 当晚 , 张艺谋就失眠了 。 次日 , 张艺谋把20000块现金摆在余华面前说:
“这是定金 , 随后还有5000元 。 ”
【时间|27年前,张艺谋拍了一部电影,在国内禁播,却让余华大奖拿到手软】余华又惊又喜 , 他没想到能靠《活着》一夜暴富 。
想进文化馆工作的余华
在大众印象里 ,
余华是个大名鼎鼎的作家 。 但很多人不知道 , 他在成为作家之前 , 还在小镇上当过五年的牙医 。
1978年 , 刚刚恢复高考 , 余华也参加了 , 结果落榜 。 后来 , 他被分配到镇卫生院当牙医 。
上班第一天 , 简直惊心动魄 。 因为 , 他根本没学过医 , 带他的那个医生已经70多岁了 , 他就给余华示范了一次 , 下一个就让余华给病人拔牙去了 。
工作的间隙 , 余华发现有一群人每天就在街上溜达来溜达去 。 他好奇心大发 , 就去问人家怎么不用上班 。 没想到 , 那帮人说闲逛就是上班!
原来 , 人家是文化馆的工作人员 。
余华大吃一惊 , 竟有如此清闲 , 如此自由的工作 。 再对比自己的牙医 , 一天拔八个小时牙 , 和文化馆的人拿一样的工资 。
那个时候 , 余华就下决心要进文化馆 。
不过 , 事情也没那么简单 。 要把档案从卫生局调进文化馆 , 得盖七八个章 , 关键还得会写作 。
从此 , 余华用上班之外的几乎所有时间 , 不断地阅读、写作 。
1984年 , 余华在《北京文学》发表数篇短篇小说 , 并拿下当年的《北京文学》奖;8月份 , 正式调入县文化馆 。
张艺谋的一部电影 , 让余华拿奖拿到手软
梦想就这么给实现了!
一开始 , 余华很享受这份工作 , 每天悠哉游哉 。 时间长了就觉得没意思 , 后来干脆辞职 , 定居北京 , 专职写作 。
不过 , 那个时候的日子还是比较惨淡 , 他和老婆租了一间几平方米的小屋子 , 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 。
1992年的一天 , 张艺谋找到余华 , 想把他的小说《河边的错误》改编成电影 。
张艺谋想全面地了解余华 , 就多读了几部他的作品 , 其中就有刚写好的长篇小说《活着》 。
这部小说 , 张艺谋是一口气读下来的 。 读完他就改主意了 , 很坚决地要改编《活着》 , 还一下子承诺要给余华两万五千块的改编费 , 并且让葛优、巩俐担任男女主人公 。
1994年 , 同名电影《活着》上映 , 一举拿下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三项大奖 ,
原著小说也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 陆续被翻译成十余种语言 , 在世界各地流传 , 使余华拿奖拿到手软 。
《活着》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最高文学奖 , 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 , 入选中国“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 , 入选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 。
不过可惜的是 , 电影《活着》当时是张艺谋私自拿去戛纳电影节参展 , 所以 , 在国内被禁了 , 至今都未解封 。
余华说:“《活着》讲述的是一个人一生的故事 。 ”
这个人就是徐福贵 。 他本是地主家游手好闲的公子哥 , 流连青楼 , 非赌即嫖 , 却因为输光家产 , 带着一家老小从大房子搬进了茅草屋 , 开始了贫穷、疾病、苦难和意外交织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