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主|《梅艳芳》有种种遗憾 但重临香江机缘正好

传主|《梅艳芳》有种种遗憾 但重临香江机缘正好
文章图片

传主|《梅艳芳》有种种遗憾 但重临香江机缘正好
文章图片

传主|《梅艳芳》有种种遗憾 但重临香江机缘正好
文章图片

◎张伟
谁也不曾想到 , 2021年华语电影在香港地区的开画纪录会被一部传记片打破 。 首日票房大收311万港币 , 上映一周票房突破2000万港币 , 气势如虹 。 其成绩不仅将今年的华语大片远远甩在身后 , 更压制了同期的好莱坞巨制 , 影院排片量居高不下 , 甚至占据全港最大的IMAX影厅 。 《梅艳芳》以小众文艺姿态面世 , 大胆起用新人主演 , 故事也早已耳熟能详 , 何以票房口碑双赢至此 , 甚至成为一种观影现象 , 答案在梅姐的故事之中 , 也在传主的经历之外 。
“香港女儿”的“心债”与“夕阳”
这部电影的缘起 , 可以用梅艳芳出道的第一首歌来概括——《心债》 。 “重重心中痴债 , 原是欠下你一世” , 江志强受访时坦陈 , 梅姐对自己有恩 , 而她临终前拍电影的梦想 , 当年无法帮她实现 , 一直记取至今 , 终于夙愿得偿 。 如今江老板已现老态 , 仍马不停蹄奔波于各场路演之中 , 亦显露出“心债”的重量 , 而传主梅艳芳本人也终于借此“心债”复现于当下 。
巨星耀眼 , 谁来演就成为重中之重 。 影片主创花费三年才物色到主演人选 , 可见其慎重程度 。 新人王丹妮本为名模 , 纵观全片 , 她的某些镜头确实与传主有几分神似 , 但总体又颇有差距 , 梅艳芳眉宇间有极强的英气与侠气 , 难以模仿 , 而王丹妮眼神的底色是柔媚 , 笑容也如此 。 梅艳芳好友、名导关锦鹏早就明言 , 自己不会执导阿梅的传记片 , 因为找不到可以扮演的人 。 或许正因如此 , 影片巧妙穿插了为数不少的梅艳芳真实演出和领奖片段 , 想造成以假乱真的效果 。 然而 , 两相比较 , 星光与气场还是集中在“真”梅姐身上 , 几十年历练出的舞台掌控力 , 王丹妮自然并不具备 。 不过借助闪回 , 确实可以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 提醒大家主角是何人 。
好在梅艳芳本人的经历足够有感染力 , 特别是在凄风冷雨的2003年 。 影片后半段各种重要时间节点纷至沓来 , 造成巨大冲击 , 一如当年的现实 , SARS肆虐香港、挚友张国荣离世、号召举办群星慈善演唱会、公布癌症消息、用八场演出与歌迷告别……一浪紧似一浪的悲情故事终于拯救了电影前半部分的不尽如人意 。 当梅姐在告别演唱会上高唱《夕阳之歌》时 , 影像资料与电影画面彼此交织 , 观众隐约回到当年 , 见证了一位身患重病的歌影双栖天后 ,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用舞台向人间话别 。
“斜阳无限 , 无奈只一息间灿烂” , 歌词一语成谶 , 概括梅艳芳的一生 , 有着深远的寓意 。 作家蒋韵评论《红楼梦》时曾说 , 其中体现出生命悲情 , 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在我们眼前毁灭凋零 ,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 “生命悲情”正是这曲《夕阳之歌》的主题所在 , 也由此引无数观众泪目 。 梅姐急匆匆离开了我们 , 她所代表的拼搏进取、永不畏惧的精神是否已成绝响?这恐怕是观影过程中 , 每位香港观众有意无意间浮现的疑问 。
香港2003年的苦境正与眼下疫情苦撑的局面暗合 , 凄风冷雨一时俱来 , 让人心有戚戚焉 。 梅艳芳筹备1:99抗击SARS演唱会时所说的“为香港打气” , 恰恰击中香港市民如今的情感软肋 。 筹备六年 , 于今问世 , 可能冥冥中自有天意 , “香港的女儿”借这部电影穿越时空 , 传递她所代表的香港精神 , 鼓励这座城市重新出发 。 “有信心 , 无难事”……一句句台词映照于今 , 让2021年的观影体验再难复制 。 梅艳芳当然有独特的底色与性格 , 但此刻她与观众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 她的口中说出了众人的话 , 她的眼里流下了众人的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