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在清朝买个县令、知府需要多少银子 你可能想不到!
在古代,平头老百姓想做官,要么被举荐、赐官,要么是参加科举,还是一个便捷的路子就是花钱“捐官”,说得通俗点就是买官。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捐官之风最盛行的朝代,朝廷出卖官位成为家常便饭。
文章插图
从顺治开始,就下令各地读书人,可以“纳粟入监”、就叫“捐纳”、到慈禧西逃时,还在路上卖官,以敛取钱才。这可是一举两得的事情。那些想做官的人,只要花了钱,便可买得一官半职,所谓“前程前程(钱成钱成),有钱便成”,就是这个意思。而且,谁化的钱多,谁买的官就大。
文章插图
在清朝乾隆年间买个知县官位需要4千两银子,买一个从四品知府,需一万三千两银子左右,道员一万六千两银子,这些人捐了官之后,既“光耀了祖宗”,提高了社会地位,又过了官瘾,功成利就,好不快哉。通过卖官,朝廷可以得到巨额收入,维持浩繁的开支,单嘉庆元年到六年靠卖官收入银子就达三千万两,平均下来一年卖官收入五百万两,相当于朝廷一年收入的十分之一。
文章插图
这样一来,捐官的也就多了。开始还要是“读书人”以后就不管什么乌七八糟的人,只要有钱就可以。本来朝廷每三年就有一次科举会试,加上捐官的人愈来愈多。但官位就那些,一时分派不下去,只好在那里等待差使,便有了候补之名。这种候补官员,在每个省里、州县一级的动辄二三百人,州县以下的动辄上千人,以致仕途拥挤,连督抚亦穷于调剂安排。
文章插图
有些地方空缺太少,而后补的人太多,算下来要二三十年才能轮一次。试问谁能等那么长时间?于是有些人花钱买了官,到死了还是在候补等空缺中。
文章插图
而那些一旦有幸安排到官位的,到任后自然大肆搜刮,不然怎么能把买官的钱给捞回来。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还是少的,如果是在江南富裕地区做官,临卸任时,搜刮个二三十万两银子根本不能问题。官风如此,大清焉得不亡?
- 打击乐&戏曲、交响乐、打击乐、古琴 中山公园音乐堂10场演出欢度春节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
- 郑兵$「诗歌欣赏」郑兵:那条河
- 海波东#斗破苍穹:云韵主题曲一出,拥抱结束,萧炎后悔在魔兽山脉当圣人
- 心学@心学大师王阳明龙场悟道,是如何在人生低谷,孕育出思想高潮的?
- 玫瑰|失业在家好久了,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 上海|在上海这些地方,足不出“沪”即可享受“年味”
- 陈珊|完美伴侣:没有家庭,事业成功的意义又在哪里?
- 作品展|郑海鸥艺术作品展在阳江市美术馆展出
- 中国传统文化#五月,一首诗站在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