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考古艺术史中的玉文化( 三 )


今年倍受关注的三星堆遗址发掘也出土了大量玉器 。 其中宽边玉镯反映了当地亦同中原人一样有佩戴玉石腕饰的习惯 。 我们目前了解 , 古人穿戴玉石腕饰的习惯始于公元前6000-5000年中原各地 , 并成为当地穿戴者身份地位的标志 。 大量的宽边镯在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圈出现 , 除了少数以玉材制作外 , 大多还以青铜仿造 。
艺术史|考古艺术史中的玉文化
本文图片

殷墟妇好墓出土宽边玉镯改造的玉玦
艺术史|考古艺术史中的玉文化
本文图片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青铜仿玉宽边镯俯视图与剖面图
“三星堆的玉石加工业无疑十分独特 , 但却并未与其他地区玉石工业完全隔绝 。 戈以及宽边手镯等都是从黄河流域传入的器形;其他的器形则可能来自长江中、下游 。
三星堆文化之输出其独特的Y形器 , 更清楚地沿着另一个方向 , 南至香港、越南北部冯源 , 乃至马来西亚 。 ”
艺术史|考古艺术史中的玉文化
本文图片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Y形器
在奢华的个人饰品领域 , 温润的玉石始终倍受青睐 , 自先秦至西汉 , 来自新疆的高品质白玉助推了人们对玉的喜爱与重视 。 这也推动了汉代“凿空”西域商路的伟业 。
及至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并立的时代 , 文化间的融合在玉器中亦有体现 。 北方的契丹人用玉有浓厚的中原文化味道 , 辽玉器的工艺、器形、题材和花纹都和唐宋玉器分别不大 , 因而或可用辽玉器作为契丹人汉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
而在南方 , 情况却稍有不同:
“在贵族渴望拥有奢华的玉容器但玉材原料匮乏之余 , 南方的越窑青瓷发展得到朝廷支持 , 以研发出类玉的颜色、光泽及质感的瓷器为荣 。 北宋的定窑、汝窑 , 特别是南宋的青白瓷 , 可以视为对玉器念念不忘情愫的副收获 。 ”
而若深究契丹人的民族特色 , 则我们的眼光要稍作偏移至另一种装饰性玉石——琥珀 。 形状大小与图案各异的琥珀佩盒是契丹人独特的艺术作品 , 不见于汉族或其他文化圈 。 同时 , 琥珀又是参与全球香料贸易的主要角色 。
“其于10-12世纪在中国北方的突然出现和消失 , 折射出琥珀艺术传承者(契丹人)之民族根源、权力变迁和最终命运的重要角色 。 契丹民族社会生活、信仰习惯及与欧亚大陆文化交流的密切关系 , 终于通过琥珀而呈现眼前 。 ”
艺术史|考古艺术史中的玉文化
本文图片

内蒙古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琥珀雁形佩盒
在大一统的传统社会末期 , 玉器制作的工艺不断精进 , 南方的苏州、扬州亦成为著名的玉作中心 。 古雅的审美倾向带动了两轮重要的玉器复古高潮 。 南宋时期 , 人们效法商周青铜器的器形制作玉器 , 明清玉器的制作则不仅取法商周 , 也追摹宋风 。 这种复古的倾向为现今的学者研究古代玉器提出新的挑战 。
“复古风推动下的收藏活动 , 直接导致古代玉器在后世的流传 , 使中晚期玉器的断代更加复杂困难 。 即使考古出土器物 , 既可能早于遗址年代 , 也可能是当时的仿古器 。 ”
艺术史|考古艺术史中的玉文化
本文图片

安徽休宁南宋朱晞颜墓出土仿古小玉卣
艺术史|考古艺术史中的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