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黑客帝国4》,还要看吗?( 二 )


单从理解门槛来考量 , 第一部最低 , 后两部稍微高些 。 然而论到创意的突破 , 主要还是集中在第一部 。 后两部看似复杂 , 可本质上都只不过是立足于第一部概念上的多重逻辑嵌套罢了 。
本质|《黑客帝国4》,还要看吗?
文章图片

《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
随着《黑客帝国4》逐步释出定档消息 , 不少硬核科幻迷都在推理第四部可能的叙事路径 , 但态度却普遍悲观:从内容的角度来考量 , 三部曲已经讲完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 叙事逻辑上构成了完整闭环 。 在这个基础上想要进行任何突破 , 客观上都极困难 。 而采用外传或前传的形式也不可取:过去三十年 , 人类社会被机器或外星人控制这一设定早已被好莱坞拍滥了 , 时隔多年再炒一次冷饭 , 属实没有必要 。
但相比内容 , 更难突破的恐怕还是思想与时空的限制 。
赛博朋克
按约定俗成的分类法 , 《黑客帝国》属于“赛博朋克”这一文艺亚类型 。 根据互联网定义 , 这个有些拗口的词乃是“控制论、神经机械学”与“朋克”的结合 , 特点是“低端生活与高等科技结合” , 整体风格具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
概括来说 , 赛博朋克电影的故事背景普遍很相似:在不远的未来 , 科学技术取得极大飞跃 , 人类的肢体可以用机械装置随意更换强化 , 记忆也可以通过外部硬件储存 , 并且在系统中四处备份 。 这一设定就从哲学层面上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果身体和记忆都可以换来换去 , 那么人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灵魂这种东西到底存在吗?
与此同时 , 人类的社会组织结构却变得极度落后 , 落入了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式的困境中 。 一边 , 掌握了尖端科技的垄断公司不断攫取巨额利润;另一边 , 底层民众却只能挤在贫民窟中苟且偷生、相互伤害 。 场景设计也颇具反差感:暗无天日、阴暗潮湿的贫民窟上方顶着巨大的霓虹灯和电子屏幕 , 俨然一个反乌托邦 , 颇有小众黑色电影的调性 。
本质|《黑客帝国4》,还要看吗?
文章图片

《银翼杀手》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美学风格设计 , 归根结底源于大众对科技和资本的双重恐惧:尽管故事背景设定在未来 , 但创作者们很明显地受到了其所处时代地区——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的影响 。 彼时 , 美国刚刚走出越南战争的泥潭 , 里根执掌下的美国经济活力翻涌 , 电子信息技术取得了飞跃式发展 , 《星球大战》《终结者》等经典科幻片都于这一时期开花繁荣 。
这一片欣欣向荣之中也同时孕育着危机与恐慌:全球依然处于冷战的阴霾下;自由市场经济带来了跨国企业的膨胀 , 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新自由主义经济也复兴了西方各国的右翼政治势力;“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毒品流通愈发泛滥;毫无意义的越南战争带来的道德困境仍未消除……
许多路人影迷把《黑客帝国》视为前无古人 , 后无来者的顶级创意 , 但这是一个经典误解 。 事实上 , 它恰恰是“赛博朋克”这一流派历经多年孕育出的一个硕大果实 , 还有不少祖先珠玉在前 。 除了美国 , 日本和香港在这个过程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彼时日本在全球大出风头 , 其汽车产业和电子工业的爆发对美国造成了严重冲击 , 不少美国人甚至悲观地认为世界的未来就在日本 。 恰巧日本的整体文化气质偏重于强调死亡的“物哀” , 这种对生命的忧悒态度 , 同“赛博朋克”的思想内核天然又近了一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