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廖久明评《九人》|唤醒被遗忘多年的美好历史( 四 )


其次 , 对引用资料的真伪进行认真鉴别 , 哪怕是当时的日记、书信 。 作者在引用了罗曼·罗兰1929年10月17日日记最末一小节附记后如此写道:“至于罗曼·罗兰所记梁宗岱最近才认识雨果 , 这是交谈中出现的误会 。 陈占元在1985年写的回忆录《梁宗岱与雨果》 , 提供了不少梁宗岱在巴黎的细节 , 让我们知道早在1927年 , 他就已熟读雨果的著作 。 然而由于师从瓦莱里 , 爱上象征派作品 , 因此在《保罗·梵乐希先生》中 , 曾经说出‘以文学界拿破仑自居的雨果 , 也像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倒而不能复起了’这样的话来 。 实际上 , 在他心目中 , 雨果与歌德同样伟大 , 在罗曼·罗兰面前也这是这样推崇 。 ” (208页)在引用了傅雷1934年3月3日致罗曼·罗兰信后如此写道:“这封信写得很用心 , 然而 , 就事实来说 , 比利时短住还与青春期的忧郁情绪有些许关系 , 1929年夏天瑞士之旅 , 则基本为消暑 。 这样写法是为了求序 , 长篇回忆和意大利元帅的谈话不过是引子 , 为罗曼·罗兰提供话题 。 他的设想很有效 。 ” (378页)作者对可信度很高的日记、书信所写内容都这样认真鉴别 , 由此可见其严谨态度 。
其三 , 面对无法判断真伪的说法 , 作者采取了表明自己观点后存疑的办法 。 汪德耀在接受徐小玉采访时说 , 自己曾经去瑞士“二访罗曼·罗兰”:“此行一是为进一步讲清那次大会的事;一是得知印度‘圣雄’甘地也去访问 , 他想同时访问这位伟人 。 ”对该说法 , 作者如此写道:“甘地访问罗曼·罗兰是当时一件国际大事 , 各国新闻采访人员群集 , 当局戒备森然 , 奥尔加别墅成为一只苍蝇也飞不进去的地方 。 他们两人都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 对会面的重视程度非外人所能想象 。 罗曼·罗兰在玛德兰和玛丽协助下 , 在日记中点滴不漏记述了这不平凡的六天 , 几乎是一小时一小时记载 , 后来辑成《印度 , 1913年至1943年日记》( Inde, Journal 1913-1943)一书 , 成为历史文献 。 大师这段时间身体很差 , 六天接待期间 , 一直足不出户 , 直到告别才第一次离开家门 , 到车站送行 。 汪德耀没有提供与他见面的任何细节 , 而访问甘地的长篇回忆 , 不符合罗曼·罗兰日记所记的郑重其事的庄重气氛 , 这段经历有待史家研究 。 ” (325页)在研究过程中 , 难免遇到难辨真伪的资料 。 一些学者采取只引用有利自己论点的资料 , 结果可能以讹传讹;一些学者则完全回避 , 致使读者无法从这样的研究中知道世间的相关资料 。 在笔者看来 , 正确做法应该如《九人》这样 。
留学生|廖久明评《九人》|唤醒被遗忘多年的美好历史
文章图片

罗曼·罗兰
四、“对中国留学生特别友好”的罗曼·罗兰
在阅读《九人》时 , 最令笔者感动的是罗曼·罗兰“对中国留学生特别友好”这一事实 。 在该书涉及的九位中国留学生中 , 除高长虹无法确定外 , 其余的罗曼·罗兰都回了信 , 并且与敬隐渔、梁宗岱、阎宗临、汪德耀在奥尔加别墅见过面 。 从刘志侠译介的信件可知 , 如果罗曼·罗兰没有给高长虹回信 , 确实是因为他的来信“实在特殊” (422页) 。 罗曼·罗兰对中国留学生在信中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见面、写序、赠书、经济资助、解答问题等 。 尽管罗曼·罗兰对盛成的印象很不好 , 一旦得知盛成手头紧张 , 仍然让妹妹玛德兰资助他旅费 , 见他不肯接受 , 又请人转交 (73、75页) 。 对敬隐渔 , 罗曼·罗兰则达到“宠爱”的程度:“原谅他所有错误 , 一直努力到最后挽救他 , 没有丝毫后悔 , 没有丝毫抛弃的迹象 。 ” (180页)在阎宗临和曾勉询问回国后的主要使命及生活中的主要任务时 , 罗曼·罗兰强调:“一要勇气和真诚(对自己) , 二要把道德和政治教育带给中国人:传授良知和自由批评思想 。 ” (269页)面对大量无可争辩的事实 , 理应承认 , 罗曼·罗兰确实“对中国留学生特别友好” (3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