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走近冬奥 | 中国匠心筑冬奥之梦——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铁成


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临近,奥运特许商品销售逐渐升温。在琳琅满目的特许商品中,以瑞凤为原型、用和田青白玉制作的“冬奥徽宝”成为其中的“明星”。在这方小小印玺的背后,不仅倾注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铁成及其团队大量心血,而且承载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人共筑冬奥之梦的美好愿景。近日,我们走进张铁成的工作室,现场聆听“冬奥徽宝”背后中国非遗传人的故事。
专访@走近冬奥 | 中国匠心筑冬奥之梦——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铁成
文章插图

千锤百炼 从零演绎“冬奥之凤”
作为京派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待此次“冬奥徽宝”的制作,张铁成从设计、选材到制作, 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自己所有的心血。
“这次冬奥徽宝的制作,我们考虑与08年的奥运徽宝组成‘龙凤呈祥’,因此设计时考虑采用凤凰的形象作为印纽。”张铁成说,虽然想法很简单自然,但实际操作起来相当有难度,因为历史上以凤为形象的印玺几乎是没有的。“历史上是没有凤玺的原型的,宫廷印玺都是龙玺。因此在设计的时候,我们团队进行了非常多的思考与创作,光设计稿就有上千张。”主要的难点在于如何将凤的灵动性与印玺的厚重感巧妙结合起来。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绘制和比较遴选中,确定为现在的“冬奥徽宝”凤凰的平面形象。
专访@走近冬奥 | 中国匠心筑冬奥之梦——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铁成
文章插图

从平面设计到立体设计,这又是张铁成团队面临的另一重挑战。“由平面到立体,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我们从确定凤的形象后,必须得综合考虑成品的要素,因此选用的玉材、成品的大小都要仔细考虑。”张铁成说,考虑到徽宝的成品不但需要华贵美丽,更需要兼顾实用性,因此徽宝不能过大,也不能太小。经过多次测量与试验,最终定稿以5.6厘米为边, 6.9厘米为高的大小,既呈现了徽宝端庄大气的姿态,又满足了消费者实用性的需求。
【 专访@走近冬奥 | 中国匠心筑冬奥之梦——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铁成】精挑细选 15:1奠基徽宝之美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张铁成在形容徽宝选材时如是说。在他看来,制作冬奥徽宝,用料一定是第一位的。“我们做玉器讲究因材施艺。切料在整个过程中是最难的,因为玉料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很容易在切的过程中发现绺裂、瑕疵。只要发现有明显瑕疵,这块料就要淘汰。因此我们在制作时,基本上是15公斤玉料,才能切出一方徽宝的用材。”正是如此高的用材淘汰率,才有了冬奥徽宝端庄大气的姿态。
专访@走近冬奥 | 中国匠心筑冬奥之梦——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铁成
文章插图

中国玉雕大师王建也参与了冬奥徽宝的设计制作。她介绍,从料坯到成品,冬奥徽宝的选材容不得一点马虎。“很多切好的料坯,在我们雕刻过程中都会被淘汰。大概100多块料坯中,只有三块在制作中是可以最终出成品的。”徽宝的雕刻,也是检验徽宝材料的重要过程。在料坯上刻出基本形象后,如果发现玉料成色发白或有明显水纹,整块料坯就将被放弃。即使是在雕刻后期,如果发现细节中玉料纹理不美观,半成品也会被直接放弃。
专访@走近冬奥 | 中国匠心筑冬奥之梦——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铁成
文章插图

“我们做别的作品时可以根据作品的不同形态对玉材的瑕疵部位进行规避,但是由于冬奥徽宝形态上必须统一,所以在制作时必须保证料坯的纯净、无暇。”张铁成认为,冬奥徽宝用料上的讲究,不仅对消费者负责,更是与冬奥会“冰清玉洁”的形象契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