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说吴宓

文/胡宗锋
|美文欣赏:说吴宓
本文图片

吴宓是通古今中西的大家 , 他在谈到当年的外语学习者时说:
【|美文欣赏:说吴宓】“我国今日之习西文者 , 每不究其优美之特点 , 惟以粗解略通为能 。 一由其初心系借文以通事 , 而非专意于文学;二由于习西文者其年限非甚长 , 其程度非甚高 , 于彼中秘奥一时未能尽窥全豹;三则由其于本国文学素少研究 , 故文学之观念殊浅 , 一旦得瑰宝珠玉而不能辨其非瓦砾也 。 由是之故 , 外国文学之传于我者殊鲜 。 ”
我看现在学习外语的
很多人 , 依旧“惟以粗解略通为能” , 对所学习的语言“于彼中秘奥一时未能尽窥全豹” 。 当然现在外国文学之传于我者不是“殊鲜” , 而是甚多 。 但许多译者“由其于本国文学素少研究 , 故文学之观念殊浅” 。 现在的情形和吴宓先生当年所言刚好相反 , 是“一旦得瓦砾而不能辨其非瑰宝珠玉也” 。
1948年春 , 吴宓回乡省亲 , 于4月6日应邀在国立西北大学作了题为“大学之起源于理想”的演讲 , 并为中文、外语、历史三个系的学生举办了世界文学、文学概论及中国小说的专题讲座 。 在他的演讲中 , 他阐述了自己对大学的担当 。 重温他当年的一些话 , 让人至今感慨 。 作为大学老师 , 每每有人问我大学学什么专业毕业好找工作时 , 我常常无言以对 。 要是熟悉的人我便会说 , 大学首先是通才教育 , 要是学什么毕业就干什么 , 那叫“××技校” 。 当年吴宓在其演讲中早就说过:“大学是给教者、学者一个疏懒闲暇的地方:英文的‘学校’‘学者’‘学问’‘奖学金’几个字原出于希腊文 , 其本意是‘闲暇’ , 唯有不为目前生活所迫孽孽奔走 , 而能有闲暇的人 , 才是能研究学问的人 。 ”
英文的“大学”就字源推求 , 是由拉丁文演变而来的 , 拉丁文的这一个字 , 是“大集团”的意思 , 即是说四方八区的人 , 萃集在一起而讲论学问 , 便是大学之始 。 然而 , 大学既是一个才智之士的集团 , 而讲论学术 , 便不能不有一种憧憬中的远景 , 一种理想中的至善境界 , 历来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有眼光、有远识的学者 , 都以他们的理想 , 拟具一种体系 , 来说明他们所憧憬中的大学 。
大学是造就通才硕学者的学术机构 , 大学不是专科学校 , 更不是职业学校 , 注重于高深学术的研习 , 注重于相关部门的知识的融会贯通 。 大学的目的是要造就“博而能约”的学术通才 , 不是要训练“职业的”及“技术的”人才 。
大学是保存人类精神文化遗产的地方 。 一国一族有它自己光荣的文化遗产 , 全人类有全人类的公共产业 。 一般高级的文化遗产都少实利的效用 , 所以必须靠最高的学术机构去保存和光大 。 ”
——引自姚远著《衔命东来:话说西北联大》
据说有人曾经动员吴宓去美国 , 但他的回答是:“宓生为中国人 , 死当在中国土 。 ”
吴宓是陕西人 , 那就与陕西的大学肯定有缘分 , 其实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 , 当时的国立西北大学校长胡庶华已经签署聘书 , 聘吴宓为国立西北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 吴宓的名字都已经被赫然列在了教职员名单中 , 但最终吴宓没有接受聘任 。 吴宓还于1961年到陕西师范大学讲过课 。 我手头的资料就是当年接待过吴宓先生的马家骏教授从微信发给我的 。 马老已过耄耋之年 , 但仍每天著文发文 , 且有很多是很珍贵的资料 。
在此记录吴宓先生翻译英国诗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Christina Rossetti 1830-1894)的一首诗 , 让我们来一窥先生用五言古体意译的神来之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