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收录30多个国家1200多幅巫傩面具照片 |《中外巫傩面具艺术》

专业
文史哲
《 中外巫傩面具艺术(上下册)》
吕光群 摄影 编著
商务印书馆 2021年10月
定价:1980.00元
面具|收录30多个国家1200多幅巫傩面具照片 |《中外巫傩面具艺术》
文章图片

《中外巫傩面具艺术(上下册)》插图
巫傩祭祀文化 , 作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文化现象 , 了解它、认识它 , 会是人们解开历史和诸多文化 , 特别是民间文化的一把钥匙 。 而面具是这一古老、神秘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 各地各族形态不一、夸张变形的面具艺术 , 是固化的神祇 , 是人们想象的产物 。
一、神头鬼面
大约四千年前的中国商周时期 , 甲骨文和钟鼎文里已经有了面具记录 , 或称“魌”字 。
作为造型艺术 , 中国面具的发生远在文字产生之前 。 考古发现 , 原始的“类面具”不同程度地承载有灵魂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内涵 , 意味着人类原始意识的萌生 , 涉及文化源头 。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 原始社会“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 , 集中体现在通灵者——“巫”身上 。 《山海经》记载有昆仑山区的群“巫” , 意味着原始社会进入了围绕巫文化的氏族部落时代 。 部落群体往往有各自的图腾标志 , 除了整体的动物造型以外 , 也包括“类人面”(或称“类面具”)的头部和面部 。
【面具|收录30多个国家1200多幅巫傩面具照片 |《中外巫傩面具艺术》】面具|收录30多个国家1200多幅巫傩面具照片 |《中外巫傩面具艺术》
文章图片

《中外巫傩面具艺术(上下册)》插图
巫傩与神鬼密切联系 。 东汉无神论者王充在《论衡·订鬼篇》里称:“所谓鬼神者 , 皆太阳之气” , 即“天”之气 。 人的骨肉精神是“精神之气”的“精气” , “徒能为‘象’ , 不能为‘形’” 。 唐代文人韩愈更在《原鬼》一文中明确指出:“鬼无形 。 ”方相氏也罢 , 鬼神也罢 , 都只是精神上的臆造 。 出于偶像崇拜的原因 , “神”十分神圣 , 被供奉于庙堂 , “神头”的面目也相对稳定 , 以便人们确认和参拜 。 鬼则“无形” , 不一定有固定造型 , 只要丑陋就行 。 俗称“神头鬼面” , 南宋诗人刘克庄《再和》诗涉及乡间社火 , 称:“鸠盘谬以脂粉涂” , 说明“鬼面”可以随意地胡涂乱抹 。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 , 为了表演的需要 , 傩舞傩戏中的“鬼”也可用面具塑形 。
二、驱策面具的是人心
在人类的童年时期 , 认为万物有灵 , 先民为了自身的生存繁衍 , 想抵御和控制大自然的严寒酷暑、瘟疫、猛兽的侵害以及部族战争取得胜利等 , 首先找到了巫术 。 在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神崇拜的人类原始社会的进化中 , 均普遍运用面具 。 在原始社会中 , 面具作为一种用以同自然、人以及超自然界进行交际的器物 , 在原始人类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 当它用于祭祀时 , 是一些通神的法器;用于狩猎时 , 是一种用具;用于战争时 , 是一种防护和恐吓敌人的装备;用于娱乐舞蹈时 , 是一种化装的道具 , 瞬间变换成各种人物 。 面具这种多功能的属性 , 使它成为先民们不可缺少的器物 。 进入文明时代 , 古今面具依然在各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代代相传、创造发展 , 成为民族性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 直到今天 , 面具在世界上不少的国家和地区 , 尤其是在经济、文化欠发达的民族中仍然非常流行 。 即使是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意大利、日本等国家 , 面具也经常在各种建筑物、舞蹈、戏剧、巫傩仪式和民俗活动中出现 , 展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