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险些害死苏轼的乌台诗案,诗里写了何事?任谁都难以忍受

苏轼是我国古代诗人当中极为出名的一位,不同于其他凭借着自己的诗作出名的诗人,他除了在作诗上,还因他的个性、喜好等备受喜爱。众所周知,苏轼是一名吃货,他发明了至今为止都为人称道的“东坡肉”,他还写了《猪肉颂》:“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宋神宗$险些害死苏轼的乌台诗案,诗里写了何事?任谁都难以忍受
文章插图

在苏轼的一生当中有多次被贬的经历,但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次贬谪便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也是宋朝著名的文字狱事件。正值宋神宗推行王安石变法改革,但苏轼个人的政见和主张变法的王安石一派不合,因此遭到朝中支持变法的官员的排挤。感到自己在朝廷里越来越被疏离排挤后的苏轼,主动向宋神宗申请外调,打算远离朝廷。苏轼辗转多地,担任过杭州、密州、徐州等地的知州,在任职期间,他通过实践确切地感受到变法中的各种弊端,他也写了许多的诗句讽谏新法的弊端。险些害死苏轼的“乌台诗案”,诗里写了何事?是人都忍不了。
宋神宗$险些害死苏轼的乌台诗案,诗里写了何事?任谁都难以忍受
文章插图

在乌台诗案中,带头检举揭发苏轼的人便是沈括。如果这个名字让人一时感到熟悉又不知是谁?那么提到他的作品《梦溪笔谈》应该就能立刻明白了,这本书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这样一个人物在看到苏轼的诗作之后,觉得苏轼诗中有许多暗含着诽谤朝政的含义。而苏轼此时也不知道,本应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已经罢相,变法的真正主导者已经变成宋神宗。他所写的这些诗句在宋神宗看来便是在讽刺皇帝的政策。公元1073年,沈括将苏轼的这些诗稿上交给了朝廷,但并未引起重视。到1079年,过了六年后,监察御史将这件旧事再次提起,将苏轼的书稿翻出来,将他告发,御史台受理了这个案子。之所以叫做“乌台诗案”,是由于御史台旁的柏树上常常有成群的乌鸦聚集,因此御史台又被叫做“乌台”,由此便被称为“乌台诗案”。
宋神宗$险些害死苏轼的乌台诗案,诗里写了何事?任谁都难以忍受
文章插图

“乌台诗案”险些给苏轼带来杀身之祸,他到底在诗作中写了什么激怒宋神宗的内容了呢?该案的导火索是苏轼调任湖州知府时,表达向宋神宗道谢的谢表《湖州谢上表》。其中有一句的大意是:陛下应当知道苏轼和其他变法派不合,明确地表达了对于新政的不满。得知御史台官员一起弹劾苏轼时,宋神宗想到这一谢表,于是默认让御史台逮捕了苏轼。在被逮捕之后,作为一介文人,面对死亡的威胁,他的内心露出了胆怯。在勾摄官到达的那一刻,在狱中的苏轼甚至怕到不敢出来。在押送苏轼的过程中,苏轼甚至想跳入河中一了百了,但最终却没有实施。他知道,被指控的罪名一旦真的成立,等待他的就是死路一条。在御史台上,官员们开始一条条陈述指控苏轼的罪状。“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这句是苏轼在讽刺青苗法。宋代推行青苗法,即让当地的官府借钱出来给农民用,按理说这本是件好事,但是由于手续繁琐,导致百姓怨声载道,苏轼便写了这句诗,表达要办这项贷款,可能一年中要花半年的时间在官府办手续。通过夸张的手法,极言繁琐手续所要耗费的大量时间。苏轼还引用“闻韶忘味”的典故来讽刺宋神宗实施的盐禁政策。这个典故的大意是说孔子在齐国听了《韶》这一乐曲之后,三个月都忘了肉的香味,沉浸在音乐的美中无法自拔。而苏轼通过用典写了这样一句“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说自己也闻韶忘味,但和孔子不同,是因为自己受盐禁政策的影响已经三个月没吃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