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发现水流比较小 , 于是就找来工具 , 和儿子一起把水车提开 , 用锄头深挖水沟底部 。 “砰”的一声沉闷声响 , 让挖土过程中的燕家父子吃了一惊 。 刨开土看 , 地下有个白玉色的石环 。 费力掀开石环之后 , 发现其下另藏玄机 , 被遮掩的土坑之中堆满了精美的玉器和石器 。
燕道诚虽是农民出身 , 却不是大字不识的庄稼汉 。 燕道诚的第四代孙燕开正公开讲述过 , 自己的祖上燕道诚小时候读过不少书 , 只因家庭矛盾 , 人到中年被迫搬家到了成都 。 那时他在县衙里做过事 , 当地人都称他为“燕师爷” 。 燕师爷看到这些宝物 , 一眼就认出来这些都是价值不菲的古董文物 , 当下不敢声张 , 立即把土掩埋回去 。 直到晚上夜深人静之时 , 才把这坑里的文物取回家 。
之后的一两年里 , 燕道诚父子又在发现地附近陆续地做了一些挖掘工作 , 但收获不多 。 谨慎的燕道诚选择观望 , 没有立即把这些意外所得拿到珠宝市场上贩卖 。 谁料没过多久 , 燕道诚就得了一场大病 , 燕家以为可能是挖坑挖得太深 , 触犯到了“风水宝地” 。
本文图片
燕道诚全家福
“风水”之说是当地流传下来的说法 。 燕道诚住在三星堆村的马牧河北岸附近 , 当地有一处弧形台地 , 呈月牙形状 , 被称为“月亮湾” , 而河对岸又有三个圆形的黄土堆 , 远望犹如一条直线上分布的三颗星星 , 和“月亮湾”遥相呼应 。 因此 , “三星伴月”的说法也就流传开了 , 后来被《汉州志》收录为“汉州八景”之一 , 也是三星堆遗址得名的由来 。
诚惶诚恐的燕道诚抱着“蚀财免灾”的心理 , 将挖到的大量玉石器分送和转卖给亲朋邻里 。 燕家偶然发现的玉器数量究竟有多少 , 各方说法并不相同 , 从“若干件”、“大批”、“三四百件之多”都有描述 。 后来考古工作者搜集资料后发现 , 这些文物中包括了玉璧、玉琮、玉圈、玉圭、石璧、石珠等各种类型的玉石器 。 其中又以石璧数量最多 , 最有特色 , 尺寸较大的石璧的直径达到了80厘米 。
在之后三四年间 , 这些燕道诚挖掘后四散的文物很快流落到了二手市场上 , 吸引了古董商的注意 。 当时成都著名的金石鉴赏家龚熙台从燕道诚处购得4件玉器 , 激动不已 , 又专门写了一篇《古玉考》文章发在成都一所学校的校刊上 , 宣称这些宝物“价值连城” , 带动掀起了一股民间的寻宝热潮 , 而燕家挖沟发现“广汉玉”的奇闻也在转述和炒作中不胫而走 。
02
三星堆考古发掘第一人
在关注“广汉玉”的大批人群中 , 也包括了一位正在广汉传教的英国传教士董笃宜(Archdeacon Donnithorne) 。 董笃宜不是考古学者 , 但他很快意识到这批流动在市场上的“广汉玉”不只是昂贵的珍玩奇宝 , 还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 他联系自己密友 , 在当地驻军的陶宗伯旅长 , 帮助尽快找回失散文物 , 又借来几件玉器 , 邀请华西协和大学的地质学家戴谦和(Daniel Dye)鉴定 。
一行人来到广汉做了初次考察 , 让燕道诚一家首次意识到了这些玉石器在考古学上的重要意义 , 燕家将5件玉石器赠予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即四川大学博物馆前身) , 后又赠予了挖掘物中最大的一枚石璧 。 经过如此一番波折 , 这批文物终于遇到了一位在三星堆遗址发掘史上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 , 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馆长、考古学家葛维汉(David Graham) 。
葛维汉是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掘第一人 。 然而和董笃宜一样 , 作为一个美国人 , 葛维汉千里迢迢来到中国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传教 , 帮助当地的穷人和病人 。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 , 葛维汉和妻子在前往上海的轮船上 , 得知了这片土地正在发生的巨变 。 从此 , 他们开启了前后长达三十余年的中国生活 。 1931年 , 葛维汉回到美国 , 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考古学和人类学 , 两年之后回到成都 , 正式出任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馆长 。
- 三星堆|二里头的罕见玉器竟来自三星堆?
- 三星堆文明!《山海经》答问系列读懂三星堆文明,必须要理解《山海经》的历史价值!
- 翡翠|百万买下的“帝王绿”翡翠原石,没想到一刀切出一堆裂!
- 三星堆|不敢再挖三星堆?是的
- 四川师范大学!三星堆文化“出海”:立足传播生态 发力纵深题材
- 三星堆|三星堆青铜立人手里原本到底拿的啥?网友脑洞大开:可能是条蟒蛇
- 三星堆|三星堆真的是外星文明么?从历史渊源来看,它可能来自于夏朝
- 馅料|煎堆碌碌
- 古墓|神居山炸出一座古墓,规模超马王堆18倍,856块金丝楠木轰动全国
- 出土!三星堆明明可深入研究,为何挖到一半就停了?你看挖出的都是些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