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十日谈|叶辛:不变的情怀
【 新民晚报&十日谈|叶辛:不变的情怀】
在《新民晚报》复刊后的40年里,读者们喜欢晚报、感激晚报,我把这些情怀写出来,当作一份祝愿。
文章插图
2017年上海书展上的叶辛先生(郭新洋 摄)
1982年元旦,上海的《新民晚报》重新和广大读者见面的时候,我远在山城贵阳,但是通过媒体得知消息,我还是很高兴。除了告知周边的文化人,还特意把这消息告诉了《贵阳晚报》和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的《遵义晚报》。眼前不时闪现中小学时代,上海街头报亭前每天黄昏排着时长时短的队伍买报的市民。
仅仅隔开约两年时间,好像是1983年底、1984年初,《新民晚报》社寄给我一张样报,我仔细地从头看到尾,发现副刊版面上登了一篇半块豆腐干大小的报道,说的是钱伟长先生称赞我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的事。那时候,我和《新民晚报》编辑采访人员没有联系,也不认识钱伟长先生。但我心里一直很感动。
文章插图
叶辛作品《蹉跎岁月》
1989年秋,我调回上海之后,写下的第一篇小文,就是在《新民晚报》上刊登的。自那以后,和老、中、青几代编辑逐渐相识熟悉起来,陆陆续续写下了几十篇的小文。其中,《不要折腾茅台酒》一文的影响和动静最大,不但听到读者好评,也收到过读者的批评。至今这篇文章仍挂在网络上,九年了,点击率有好几千万了吧。贵州省里上至领导,下至黎民百姓和各族老乡,有的是看过这篇小文的读者。我想这是茅台酒近年来愈加被世人关注造成的吧。
我特别要提到的是去年那一篇《相隔半个世纪的照片》。这是我写给《新民晚报》最长的一篇文章了,也是晚报编辑在叶辛文学馆里看到了两张照片以后,特意约我写的。这是一个金点子。乍一听说,我还不知从何写起。我平时写小说,以虚构为主,从未想过要写一写身边这些知根知底的老朋友。哪晓得一写开,就收不住了!害得编辑给我和六个最为普通的小民百姓辟出了整整一个版面刊登。文章刊出后,“事情闹大了!”
文章插图
2020年5月17日刊出的《相隔半个世纪的照片》
唐刚毅的一位九十岁邻居,是个晚报的老读者,每天把取晚报、读晚报当作功课做,跷起大拇指对他说:“唐先生,你们50年的友谊坚持到现在了不得!”
远在美国的培德称晚报是他的“思乡病特效药”,白天是半个美国人,在纽约市中心上班,傍晚后回到家中是半个中国人,读报,享受在家乡乐园之中。现在美国订不到海外版了,疫情之前那几年,他每半年回国返美,都要打包半箱子新民晚报带回去,弄得浦东机场的女保安见了,觉得不可思议。他在纽约,读到的是网络版,说一出报,上海好几个人给他转了过去。
陈钦智的一个学生在邮局工作,看到报纸当即给他买了一摞“快递”;另一个学生读到报纸,第二天就驱车去了高桥的叶辛书房。
夏定先工作经历丰富,他兄弟姐妹多,几乎所有的亲戚朋友、大学同学、几个单位的同事,给他发出了很感人的感言,我都深受感动。
刘澄华的农场同事不但给他带去了报纸,还和他一起回忆身处天南海北几位老同学互相通信、通讯员取信时的细节,称他们也是间接的见证者。
正如段智感慨说,原本是平淡、朴实的友情,经《新民晚报》这一登,让岁月的跌宕和悠远,令这份情谊弥足珍贵,更显奇丽。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打击乐&戏曲、交响乐、打击乐、古琴 中山公园音乐堂10场演出欢度春节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
- 王之心&四本开局就惊艳读者的小说,一看书名就想入坑,书荒的你值得拥有
- 和尚&司马迁记载奇案:和尚巧遇命案无辜被冤,县令发现破绽智破命案
- 异途&庞大的反精英阶层让王朝由腐朽走向毁灭
- 船夫&新科状元乘船回家,船夫随口说出一上联,状元却至死都没对出来
- 玉真子&金庸《碧血剑》八大顶尖高手排名,何铁手第八!
- 冬奥&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