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贺小钢|晚报代表了时间】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金宇澄 文/图
编者按
《新民晚报》复刊四十周年 。 著名作家金宇澄回忆与新民晚报的渊源 , 像他的长篇小说《繁花》与上海的渊源一样美 。 历史由无数温馨细节构成 。 岁月因纯真人心而珍贵 。
去年 , 我的一幅画被委托给“Polígrafa”制石版画 , 疫情期间只能邮件沟通 , 没料到英文“石版”与“平版”实为一词 , 结果对方制作了“平版”版画 , 即1980年代上海印刷业曾取代铅字的“PS”版“四色”模式 。 委托人只能表示理解——版画特性是在手工 , 相比“艺术微喷(即彩色打印)”版画 , 西班牙师傅们“PS”四个手工分色过程 , 确实是遥远年代的手工活了 。
1985年初 , 我第一篇散文在晚报“夜光杯”发表 , 铅活字印刷(“我文章变成了铅字” , 作者都曾这样快乐地想过) , 已是遥远的怀念了 , 可惜我没去过老晚报的排字房 , 据说就在九江路老大楼内 。 几年后 , 我在《上海文学》做编辑 , 当时的写作、编辑 , 包括印刷 , 当时的报纸杂志 , 都处于遥远的手工时代 , 重视“自由来稿” , 上班是收信、写信 , 看作者手迹 , 复写稿比较费眼 , 垫一张“蓝印纸”复制的手稿 , 有垫两张、复写第二份的“二手”稿 , 肯定不清晰 。 稿纸右下方 , 印有“150”“300”“500”说明 , 便于计字数 , 编辑都是手改 , 甚至剪刀浆糊 , 杂志的排版由美编负责 , 报社编辑要自己拼版 , 据说还包括排列文章间隔的花边等等 , 杂志的文字编辑均无此手艺 。 最有老晚报辨识度的排版 , 叫“甩尾巴”还是“穿弄堂”?长文总会在短文旁弯弯曲曲延伸 , 长文并不显长 , 短文也不显短 , 晚报一个版面 , 要求有十一条稿子 , 才是好版面 , 短的只有百来字 , 传说副刊贺小钢就是“穿弄堂”高手 , 还据说九江路有一位老编辑 , 排字出身 , 他划的版样 , 排出字来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 这是圣手了 。
无论杂志和报社 , 编完的稿子最终都捏在排字师傅手中(不知九江路如何排字) , 印厂的排字间 , 是铅字的海洋 , 每一号铅活字都手造手取 , 印厂的师傅都尊称为老师 , 手眼了得 , 在满壁铅字架前走动 , 无论横写竖写、繁体简体凌乱潦草 , 编辑红笔涂改到天地满篇“大花脸” , 出手照样一清二楚(如今二级教授也办不到) , 浇纸型也应一样(印报会不会圆筒状铅版?) , 浇版后笔画标点偶有缺损 , 就要修字 , 修字工有各种刻刀 , 在缺处补焊 , 然后细致刻出逗号、冒号或仿宋的竖钩、楷体的撇捺 。
1990年代 , 听晚报采访人员讲过九江路排字房 , “一整块版子不小心掼下来了 , 托盘里(排好的)铅字、花边落了满地 , 这是出大事故了 , 当场调动所有人 , 分工重排 , 要抢‘辰光’呀……”文学月刊编辑 , 不懂晚报时间的重要 , 仿佛晚报就代表了时间 , 采访人员跑新闻 , 交通工具只有门口20路电车 , 只能电车速度 , 啥也没有 , 没有电脑 , 没有传真 , 也会有采访人员电话口述 , 编辑抄录 , 火速排铅字的传奇 , 包括社里每天都在走廊里贴出清样 , 人人可以贴纸条留言商榷 , 就稿论稿 , 提各种意见 , 基本不是表扬 , 当年的气氛 , 难免叫人神往;当年的《上海文学》 , 也常为一个小说稿引发激烈的争论 , 但文学杂志的时空观 , 与争分夺秒的晚报比较 , 是两个世界 。
- 冯德英|著名作家冯德英病逝!代表作《苦菜花》曾入选小学语文教材
- 谍影风云!盘点十位大神作家代表小说,每本都堪称巅峰之作,你追过几本?
- 自治区!我盟2个传统医药项目入选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名单
- 章丘#百年齐臻堂 盛世一壶春
- 王曼丽@江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主席团和秘书长名单
- 连衣裙|美媒列出了在美国各州出生的球员中,能代表他们州的NBA球星
- 小说_文化|盘点十位大神作家代表小说,每本都堪称巅峰之作,你追过几本?
- 西湖#一个时代的代表,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与其不朽的创作!
- 新京报#腾格尔这首代表作背后,竟然啥故事都没有?丨夜问
- 孩子们&童颜归,趣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