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坛&蔚蓝的远山与金黄的稻束,诗人林莽眼中的郑敏先生

中国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郑敏因病于2022年1月3日7时在北京逝世。郑敏是九叶诗派最后一位诗人,享年102岁。
以下系著名诗人林莽在2005年左右写下的文章,介绍了他心目中的郑敏先生。
诗坛&蔚蓝的远山与金黄的稻束,诗人林莽眼中的郑敏先生
文章插图

年轻时的郑敏(图据诗刊社)
【 诗坛&蔚蓝的远山与金黄的稻束,诗人林莽眼中的郑敏先生】蔚蓝的远山与金黄的稻束
——我认识的郑敏先生
◎林莽
与郑敏先生相识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经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那是《九叶集》刚刚出版不久,也是朦胧诗初涉诗坛的日子。中国诗歌在这近三十年里,经历了自新诗诞生以来的再一次高潮与回落。在这近三十年里,我与郑敏先生有过很多的交往,作为诗坛的晚辈,我从郑敏先生的诗歌与诗歌论述中学习到了许多的东西。郑敏先生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和不断地创新精神,在进行诗歌写作的同时,她还是一位卓有成绩的诗歌理论家。凡是关注中国新诗发展的人,都不会忽视郑敏先生所做的一切,她无疑是我们新诗发展史上应该特别关注的一位诗人和批评家。
郑先生的新房与旧居
郑敏先生在清华大学西门内的17公寓,一层的一个单元房里居住了许多年。那是一片(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公寓楼,暗红色的楼群掩映在树木的绿荫里,并不整齐的篱笆围起的一片小小的花园,种了灌木、玫瑰和一些其他的花草。郑先生将阳台封起来做她平时看书的地方,这片属于她的小天地,就在小小花园之中,抬头就可以看到自己种的花草和浓荫的树木。这些年,郑先生在那里不知有过多少关于诗歌的创作与构想。
我记忆最深的是郑先生小花园里早春的二月兰,小小的嫩绿的叶子,铺满了地表的朴素的淡蓝色的花朵,有些悄悄地溢出了篱笆,向人行道上蔓延,它们在早春的风中不停地摇曳。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春天,在中国的大地上,知识和文化刚刚开始有了新的生机,在大学的校园里,小小的二月兰,仿佛是一种象征,一种让人欣喜的象征,它们开满了郑先生的花园,开满了屋前和楼后。
我记得那次,北岛、芒克、江河、多多、顾城、杨炼、一平、严力、小青等,我们一行十几个人骑着自行车涌到郑先生家里,时值春天,二月兰开得正艳,它们有如我们的心情,渴望春风,渴望知识与文化的熏陶。
郑敏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个学识渊博,心灵敏锐,语言犀利的人。她热情而周到地接待了我们,全然不是一个师长而是一个诗人朋友的心态,让我记忆犹新。
在郑先生的家里,我们谈西南联大的诗人们,谈以往的诗歌与新诗潮的涌动,谈诗歌的变化与发展。那时,郑先生的女儿,诗人童蔚还在读高中,她为我们朗诵她自己喜欢的诗歌,那时的诗歌正在以新的形态,悄悄地溢满每一颗年轻人的心。
后来,我曾多次拜访过郑敏先生在清华的家,在她家里,我们开过她为纪念诗友唐湜而创作的《诗人与死》的专题读诗会;我们还有过一次关于诗歌状态的对话,那是在《诗探索》召开的“后新诗潮研讨会”之后,在那次会上,郑先生发表了自己对当前诗歌的一些看法,我们就在那次会议后,进行了一次长谈。后来,郑先生请她的博士生整理了录音,分两次发表在了河北的诗歌刊物《诗神》上。当然,还有许多次的看望。记得,女儿在清华上大一时,我还特意带她拜见了郑敏先生,希望她能从郑先生身上获得一些做学问的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