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工|武吉海:做木匠的日子( 五 )


朱强生用人不光看根正苗红和老实本分 , 还看业务能力和现实表现 。 老师傅唐承书做木工队长 , 青年党员孙应明提任公司团支部书记 , 看的是唐师傅的管理能力和孙应明的忠诚肯干 。
木工|武吉海:做木匠的日子
本文图片

▲ 花垣茶洞师范1950年代教学楼
在加强基础管理、推动增产节约上 , 公司谋划木工车间和锯台刨花、木屑等废弃材料的综合利用 。 领导看我有点文化 , 也还肯搞 , 抽出我和吴沅生负责筹建刨花板加工车间 。 之后培养我入团 , 任公司团支部副书记 。 接着做木工队核算员、副队长 , 协助唐承书队长干备料、下料、配料、木作工劳动定额核算等半脱产工作 。 后来又调到公司办公室做宣传、青年工作 。
朱强生找孙应明和我谈话 。 他对我们说:把公司做起来 , 要靠年轻人攒劲 。 公司有业务做 , 大家才有饭吃 。 要培养年轻人 , 鼓励大家多学技术 。 技术学好了 , 公司牌子响些 , 职工可以增加收入 。
木工|武吉海:做木匠的日子
本文图片

▲ 凤凰阿拉清代黄丝桥古城 , 为清代“屯田养勇、设卡防苗”的军事防卫设施
按照朱书记的要求 , 我协助孙应明物色培养对象 , 加强发展青年业务骨干入团工作 。 青年木匠闵耀群 , 做事踏实 , 为人义道 , 他一心务工 , 没有入团要求 。 团支部做他思想工作 , 引导他积极进步 , 培养他加入了共青团 。 胡少先、段可全等做事踏实的年轻人 , 也是那个阶段入团的 。
朱书记还参加团支部活动 , 与到龄离团的同志合影留念 。 这些新入团的年轻人 , 在公司修建州展览馆、县内衣厂等工程中 , 发挥了重要作用 。 钻研技术 , 踏实做事的风气 , 在公司蔚然兴起 。 对一些做事毛糙拖拉、有时磨洋工、泡病号的青年职工 , 团支部不时提醒 , 有了改进就给予肯定 , 几位同志经过帮助跟上前进步伐 。
朱书记发现、培养、关注的年轻人 , 算是争气的 。 在恢复高考中 , 我与胡少先、陈力奇、蔡丽君等考上大学 。 留在单位的几位 , 成长为公司的管理骨干 , 撑起了改革开放后公司发展的一片天地 。
这6年多学艺务工经历 , 给我足够一生受用的启迪
在众多学徒中 , 我学艺的悟性 , 做事的精细、耐力 , 都不是很突出的 。 后来走的顺些 , 得益于时代赐予的机遇和组织培养 , 加上个人以勤补拙 , 我的运气算好的 。 那个阶段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 , 邹善福师傅的质朴厚道 , 朱强生等公司领导的睿智包容 , 唐承书、张明德等老师傅的严谨细致 , 一些同事的积极进取和幽默风趣 , 给我很多开导 , 点亮了我的前行之路 。
木工|武吉海:做木匠的日子
本文图片

▲ 1957年的吉首团结路 , 临街面多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陈庭茂《湘西百年影像实录》)
那时 , 社会对基建行业人士的认识评价 , 是正面肯定的 , 手艺人受到应有的尊重 。 进入公司管理层的人员 , 多数技艺精湛 , 擅长铺排 , 喊得动人 。 辖区内工程交给工程公司做 , 不需打点送礼 。 公司接到工程 , 会认真组织施工 , 力求确保质量和交付工期 。 后来 , 工程队长演变成栋号长、项目承包人、或者干脆叫包工头 , 活脱脱变为负面称呼 。 随着基建项目大量上马 , 行业竞争越演越烈 。 接着 , 扑面而来的城市扩容和房地产大潮 , 改写了基建行业规则 。 主管部门设计的一堆制度 , 没有完全管住招投标中的串标围标、提篮子回扣等腐败乱象 , 使人感到无奈与辛酸 。 把这笔账算到工程承包管理人员身上 , 实在不太公平 。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建设发生历史性巨变 , 工程设计者、管理者、建设者都功不可没 。 而整治建设领域的运行生态 , 需要进一步完善提升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