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西问)章锦河:中外名山“缔结金兰” 他山之石何以攻玉?( 二 )


山岳文明阶段 。 国际上 , 这个阶段起步于20世纪中叶 , 背景是西方文明集体反思工业化 , 人类与山岳之间互动关联的价值取向调整 , 开始探寻“增长的极限” 。 西方虽起步早 , 但在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等方面徘徊不前 。 而中国具有传统生态智慧的文化底蕴和工业化的后发优势 , 尤其新时代以来 , 不断深化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开创生态文明的新境界 , 提出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
中西方对待山地态度的差异 , 侧面折射了文明根基中自然观的差异 。 西方哲学思维是“物我两分” , 强调人在自然界中占据主导地位 , 这种“天人相分”的自然观 , 导致在理念上崇尚为我所用、在行动中乐于征服自然 。 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则不相同:儒家主张“天人合一” , 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德性 , 反映宽容和谐的社会追求;道家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 向往超越物欲、肯定物我之间同体相合的境界 , 通过敬畏万物来完善自我;中国佛教倡导“众生皆有佛性” , 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善待他物即是善待自身 , 只有参悟万物的本真才能完成认知进而提升 。 新时代背景下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解决生态和环境问题的文化基点 , 对于中国来说 , 这种价值取向是一种“文明复兴”;而对于西方来说 , 则是反思自文艺复兴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化文明”的一种价值重塑 。
中新社采访人员:近年来黄山在与其他世界名山交往中有哪些收获?对外传播了中国山岳哪些经验?
章锦河:黄山先后与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大洋洲12个名录遗产地或旅游目的地缔结友好关系或建立交流渠道 , 多着眼于综合保护、休闲游憩、公众教育三个领域 。 从北美两家山地对外合作差异可看出 , 对保护管理和发展重点不尽相同 。 比如 , 美国优胜美地(Yosemite)与黄山的合作注重共享管理理念和方法 , 交流管理技术、解说教育、休闲规划以及分享获得支持途径 。 而加拿大班芙(Banff)与黄山的合作着眼于品牌宣传与推广、游客体验与管理和资源与环境保护 。
与其他世界名山交往中 , 黄山既有名山管理技术的借鉴 , 也有管理理念的交融 。 前者如发展规划编制、绿色设施建设、环境容量管控、特许经营管理、游客解说教育、品牌宣传推广等;后者包括怎么厘清目标(如何兼顾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如何统筹协调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关系)、怎么对待问题(解决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目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对文化冲突与社会变迁等方面问题) 。
近年来的对外交往中 , 黄山一以贯之地向国际社会真实立体全面展示中华文化名山、全球绿色名山、世界风景名山、改革开放名山、科学管理名山、永续发展名山的黄山形象 , 尤其注重中国话语和叙事的表达 。 传承黄山建设委员会1934年创立时的“保护资源、光大名胜、服务行旅、裨益乡民”国家名山建设理念宗旨 , 同时在回答时代之问 , 2011年参与起草全球可持续旅游目的地准则时 , 提出“不断提升游览体验、更加珍视资源与环境、大力融合泛旅产业、努力提升社会福祉”的时代思考 。 目前 , 黄山正在协同文化和旅游部向国际社会宣传推广《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指南》 。 (完)
受访者简介:
中国|(东西问)章锦河:中外名山“缔结金兰” 他山之石何以攻玉?
文章图片

章锦河 本人供图
章锦河 ,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南京大学黄山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