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河南5旬职业哭丧女,一年哭70多场磕头上万次,如今已买下一套房( 四 )


生活过得满意了 , 武会霞在工作上也更加的卖力了 。 渐渐的 , 由于她在哭丧工作中的投入和良好的表现 , 她在这个行业渐渐打出了一些名气 , 临近的十里八村有哭丧的工作都会来找她 , 她也都从不拒绝 。
每年365天 , 有一半的时间她的手机都在响着 , 她知道那是客户和中介又向她提供哭丧的工作了 。
回顾之前6年的苦丧生涯 , 其中的苦和累只有她自己心里知道 , 那种融进了内心最深处刻到骨髓里的感受 , 她想忘也忘不掉 , 但这种难忘的经历也是她巨大的财富 。
她自己感慨到:“我真的没有想到 , 到现在我做哭丧工作已经6年了 。 ”

创新哭丧形式武会霞的哭丧工作做得越来越好 , 钱也挣得越来越多 , 这种实际的利益让村子里的村民们都看到了好处 , 有时候还会主动来帮忙 , 武会霞也从不冷言冷语 , 都热情的欢迎她们 。
这样村子里的人从刚开始的排斥到现在不排斥 , 甚至很多人都开始接触加入到哭丧这一行业中 。
最典型的是武会霞的丈夫直接加入了她 , 她们组织了一个歌仔戏队 , 取名为“心声” 。
她想她们作为一个桥梁 , 可以把死者家属的心声传递给逝者 , 这是她们的一个美好愿望 。
在哭丧的形式上 , 武会霞也做了创新 , 她觉得哭丧不仅可以用哭和讲述生平事迹两个简单的部分来表达 , 如果把戏曲歌曲等融入到哭丧仪式中 , 则会让哭丧仪式更加完整 , 也更好的能体现这一工作的价值 。
她们主要唱的是歌仔戏二十四拜 , 意为:为生者而祈祷 , 为死者而哀悼 。
为了将哭丧仪式中的氛围烘托得更加哀伤 , 她们有时候会用一些流行歌曲作为背景音乐 , 比如《哀乐》《十跪父母重恩》等 。

有了这些新形式的加持 , 她们的哭丧工作进行的更加顺利 , 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支持 。
她们还专门买了一个面包车 , 面包车上放着所有她们哭丧仪式中需要用到的道具服装等东西 。
不到一年 , 她们的“心声”团队就在行业内声名远播 。
如今武会霞凭借哭丧这一工作已经买下了一套房 , 她的儿子在上大学 , 也有足够的生活费 , 她们的生活越过越好 。

磨难之后 , 终是繁华 。
对于哭丧这一职业有人认为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 需要予以摒弃;有人认为它存在就有它的合理性 , 应该予以保存;有人认为它需要更多的创新 , 跟上时代的变化 。
不管怎么说 , 以上都是从宏观的文化甚至民俗方面来讨论这一职业 , 而对于从事这一职业的人来说 , 她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劳动者 , 我们不应该把对这个职业的情绪带到她们个人中 , 我们应该尊重这些劳动者 , 她们在用自己的劳动赚钱 , 光明正大 。
对此武会霞说:“我用自己的劳动赚钱 , 没觉得有什么不好 , 而且从民俗的角度来说 , 我这还算得上是一种文化呢 。 ”
是的 , 不管怎么说我们尊重像武会霞这样的劳动者 , 她们用自己的劳动 , 自己的技能赚钱是值得尊重的 , 跟那些无所事事 , 投机取巧的人相比 , 她们的钱确实挣的光明正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