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江门鹤山年俗:写春联

撰文:何志强
编者按:“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曈曈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 。 ”这是王安石描写春节时提及春联的一首古诗 , 大家都熟悉的春联就起源于古代的桃符 。 春联属楹联其中的一种 , 讲究言简意深 , 对仗工整 , 平仄协调 , 用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 , 抒发美好愿望 。 春联历史悠久 , 作为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 从五代十国时开始 , 盛于明清 , 发展至今已一千多年 。
【春联|江门鹤山年俗:写春联】点击观看视频
春节前夕 , 在沙坪原新华书店对面靠近中山路的第一条小巷里 , 来自雅瑶镇大富村八十三岁村民冯凤生老伯 , 正忙得不可开交 , 狭窄小巷的地面红色一片 。 八十三岁的冯伯 , 每逢春节前为街坊写春联挣个小钱 , 自食其力 , 风雨不改 , 已坚持了数十年 。 冯伯中等身材 , 双手粗大 , 穿着朴素干净 , 待人温和 , 样貌有点书卷味 。 见着长长短短的摄像摄影机对着自己拍摄 , 冯伯腼腆的说:“我是个农民 , 只读了五年书 , 写字只是自己的业余爱好 。 ”
春联|江门鹤山年俗:写春联
本文图片

“马骝街”(本名中心路 , 也叫“邋遢街”) , 在鹤山沙坪消失了几十年还常常被人津津乐道的一条街道 。 改革开放后 , 每年春节之前 , 马骝街总有一群为帮补生计写春联的人 , 其中来自桃源竹蓢的施姓教师 , 因群体人数较多而广为人知 , 还有来自雅瑶、桃源等地的农民 , 冯伯就是其中见证者 。 施广洪、石镜、老何 , 还有当年教师身份现时已年近百岁高龄的老书法家李振弼等 , 如数家珍 , 冯伯清晰记起曾一起在马骝街写春联的每一位同行的名字 。
当年马骝街的春联摊位很紧张 , 来晚了就没有“有利”位置 , 需要很早就来占位 。 “那时候的春联卖一毛多一对 , 因为没有印刷体春联 , 那时大家的生意都不错 。 ”冯伯津津乐道 , 最高峰时白天能卖100对以上 , 偶尔连续熬四个夜晚通宵达旦写春联 , 是累并快乐着的事情 。
春联|江门鹤山年俗:写春联
本文图片

自“马骝街”开始改造 , 冯伯便搬到现在这条“有瓦遮头”的巷子 , 久而久之 , 和附近的街坊熟络起来 。 “我写字没有跟过师傅 , 都是通过日常自学和苦练 。 ”冯伯说:“艺无止境 , 如今我还在不断学习 , 通过看书 , 学习书法理论、学习楹联名家的对联内容 , 从中领悟更多知识 , 充实自己 , 学习使我开心和进步 。 ”
“特别越是临近春节的时候 , 基本没有闲着的时候 , 每时每刻都有人上门写春联 , 有时还排着长龙 。 ”张伯舒展开的脸上写满了自豪 。 “我们鹤山人 , 有忌讳的家庭过年是不贴春联的 , 来写春联的人都是喜事 , 代表他们一家人都平平安安的过了一年 。 ”
春联|江门鹤山年俗:写春联
本文图片

在鹤山 , 春联叫对子 。 在我的记忆中 , 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每年大年三十这天贴春联 。 我很小的时候 , 因为身高够不着 , 我家贴对联的任务是由比我年长八岁的亲叔负责;我长高了 , 每年贴对联的任务就“传给”了我;儿子长大了 , 自从教会他读懂上下联 , 我就把任务“传给”他了 。 春联绝对是一道浓浓的年味 , 新年写对子是家家户户的一件头等大事 , 先要计算好家里有多少门和尺寸 , 再确定需要几副对子 , 还根据自己新年事业、学业或婚姻等愿望 , 再选择喜欢的内容 。 目前市面上充斥着大量印刷春联 , 唯手写的春联才有厚重感 , 贴手写春联年味更浓 。 冯伯写的春联 , 不仅仅是群众对新年的祝福 , 更是对现时幸福美好生活的歌颂 。 冯伯通过学习 , 从中悟出了待人必须善良、真诚和有道德等许多做人的道理 。 “善人善心善生福 , 德财德利德平安” , 这是冯伯家里每年自用的自撰春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