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松&一个71岁才中进士的落魄诗人,有感于时势,写下一首诗却火了千年

引言
读过《儒林外史》的朋友,对“范进中举”的故事可以说是耳熟能详。范进是一个痴迷于科举考试的老儒生,可是奈何每每考试却屡屡落第,直到54岁时他才机缘巧合下中了举人,可未成想却又因此闹出了一出喜极而疯的笑话。
而在这个故事之外一个残酷的历史史实是:历史上如“范进”一般执着于科举考试的儒生多如牛毛。至于原因,既是因为科举考试是儒生本人要突破阶级,实现晋身的必然途径;又有传统儒家教育赋予儒生们“学而优则仕”、“经世致用”的理念所致。
【 曹松&一个71岁才中进士的落魄诗人,有感于时势,写下一首诗却火了千年】曹松&一个71岁才中进士的落魄诗人,有感于时势,写下一首诗却火了千年
文章插图

在晚唐时期,同样便有这样一位痴迷于科举的儒生,比之范进的54岁中举更令人咂舌的是他71岁时才得中进士,而仅在为官两年后,他便与世长辞了——他就是曹松。为了能够实现大志,报效朝廷,惠及家族,出生于贫苦的他屡败屡战终于得中金榜,可是年逾七旬的风烛残年终未抵得过流年。为官两年而身故,更让他无法践行宏愿,以致于若非是熟读历史的朋友,对他的名讳都鲜有人知,更遑论事迹了。
但是,我们却不得不说的是,相较于他的“不知名”、“落魄”,他的一首七言绝句却可谓是火了千年,其中的一句更可谓是人尽皆知。
他又到底写下了那首千古流传的七言绝句呢?
曹松其人
史载曹松生于828年,适时为唐文宗太和二年。彼时的大唐王朝,早已如落日之余晖,盛世气象不在。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局面,也让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
这样的社会环境对于出身于社会底层的曹松而言,可谓是极其恶劣。时代一粒尘,个人一座山的历史铁律也在此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曹松&一个71岁才中进士的落魄诗人,有感于时势,写下一首诗却火了千年
文章插图

见惯了战场狼烟,见多了百姓流离,曹松心中又怎么会释然,又怎能释然,于是表现在外的就是我们可以从史书记载上看到他无数次的参加科举考试,无数次的落第,及至白首皓髯也仍在参加科举考试。这其中自然有他要摆脱窘迫处境的要求,但我们又不得不说亦有其身在底层、对底层的共情感“作祟”,更有时代这样的重压所在。
曹松71岁那年,是昭宗天复元年(901年),他终于得偿所愿,金榜题名。随后,按照惯例他被委任为校书郎,后又转任秘书省正字。得偿所愿的曹松此刻想必是开心至极的,但以我们后人来看在大梦成真后的他心中又必然会有那么一丝的戚戚然吧。
因为此刻的他早已风华不再,早已垂垂老矣,力有不逮。事实也确实如此,仅仅两年后他便与世长辞了。
曹松&一个71岁才中进士的落魄诗人,有感于时势,写下一首诗却火了千年
文章插图

对于曹松的一生,生于乱世,长于乱世,他不曾屈服,希冀能够有所作为;但在战乱迭起、大厦将倾的危局中,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这犹如蚍蜉撼树。
或许他并不可笑,可谓可敬。可那一朝那一代那一人的成就,不是以无数人的尸骨堆砌而成的呢?
《己亥岁二首》其一赏析
在科举不第的那些岁月中,曹松会如吕洞宾一般骑着毛驴且走且停,游历于这早已支离破碎的山河之间。巧合的是吕洞宾比曹松早生三十载,很难说曹松的举动中没有“模仿”吕洞宾的意思。
每到一地,见多了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见惯了不平事,曹松心中的愤怒便会燃上几分。乾符六年(879年),唐王朝对镇海节度使高骈的封赏也让他耿耿于怀。于是,广明元年(即880年)回想起来此事的曹松写下了《己亥岁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