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恒@“三眼花翎”到底多珍贵?为何清两百多年,只有7个人获得?( 二 )
文章插图
“花翎”其实并非始于清王朝,实际上,战国时代就已经有类似的在冠冕上饰以装饰品的习惯。《后汉书·舆服志下》:“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胡广说曰:‘赵武灵王效胡服,以金珰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秦灭赵,以其君冠赐近臣。’”由此可见,战国时代的人已经懂得用貂蝉来装饰帽子。
文章插图
西汉惠帝时,能入禁中受事的侍中,就配戴“鵔鸃(jun yi)冠”。《汉书·佞幸传序》:“故孝惠时,郎、侍中皆冠鵔鸃,贝带。”唐朝颜师古注:鵔鸃,鷩鸟也,似山鸡而小冠,背毛黄,腹下赤,项绿色,其尾毛红赤,光采鲜明,今俗呼为山鸡,其实非也。总之是一种神乌,能飞光竟天。鵔鸃的毛色鲜艳、光彩夺目,所以适合作为帽冠上的装饰。【 傅恒@“三眼花翎”到底多珍贵?为何清两百多年,只有7个人获得?】
文章插图
秦汉之后历朝历代均有以鸟羽饰冠的习惯,差别只在于用的材料不多,是貂、鵔鸃或鹖尾。《听雨丛谈》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明舆服志》载,公侯伯朝服,皆加笼巾貂蝉,插雉尾(公玉蝉,侯金蝉,伯玳瑁蝉)。又都督江彬等承日红笠之上,缀以靛染天鹅翎,以为贵饰。贵者飘三英,次者二英,兵部尚书王琼得赐一英,冠以下教场,自谓殊遇。似与今三眼、双眼、单眼花翎之制相同,惟雉尾、鹅翎,不及本朝之孔翠壮观多矣。意思大概就是说,明朝的时候公侯朝服已饰有“雉尾”,如果能获得羽翎是一件非常值得炫耀的事情。明兵部尚书王琼得赐一翎都沾沾自喜。所以说,明朝的时候,就已经有在帽冠插上羽毛的风气,或以染色的天鹅翎或雉尾,并分为三眼、双眼、单眼三级。
文章插图
清朝的花翎来自明朝,唯一区别的是明朝花翎用的是雉尾或鹅翎,清朝用的是孔雀羽毛,估计清人认为孔雀羽比雉鹅翎珍稀与高级吧。清代花翎制度中,能够戴“单眼花翎”,除了担任御前侍卫、领侍卫内大臣、直省将军内大臣、散秩大臣,或前锋营、火器营、护军营等五品以上武官,还必须出身满洲“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才能“例戴花翎”。能戴“双眼花翎”主要是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其余妃嫔所生的公主之夫)。而有资格戴三眼花翎的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爵位的宗室,比如亲王、郡王、贝勒。第二种是有军功的,并且是很高军功才行。
文章插图
清王朝两百多年,赐戴三眼花翎与双眼花翎者,总计应不超过30余人,而最高等级的三眼花翎,则仅仅只有7个人。清朝到底哪7个人戴过三眼花翎?清朝戴过三眼花翎的七个人分别是: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傅恒,满洲镶黄旗人,他是乾隆皇帝的富察皇后的弟弟,也就是乾隆皇帝的大舅子。傅恒在平定金川叛乱和抗击准噶尔的战斗中,战功赫赫,立下奇功。
文章插图
所以,一生获得过两次双眼花翎和一次三眼花翎。三眼花翎是他于乾隆三十四年,在征讨缅甸时初战告捷,受赐获得的。傅恒深知花翎代表尊荣,虽然多次获得,但他不敢轻易佩戴,因为实在太尊贵了。福康安,满洲镶黄旗人,是傅恒的儿子。他于乾隆六十年(1795)以云贵总督身份在平定苗族石柳邓叛变时立有战功,获赐三眼花翎,傅恒、福康安是清王朝两百年间唯一获赐三眼花翎殊荣的父子。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赛事!日照“太阳城”网球公开赛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 感觉|?品黄香九画“猪”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