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威#“虎票”有没有“虎威”不是邮票的核心问题

1月5日,壬寅年“虎票”正式发行,但这套写实工笔风格的“虎票”自亮相起,就在网络上引发剧烈的讨论。有不少网友吐槽称邮票上的老虎“略显忧愁”,眉头紧锁,看起来病恹恹的,一点儿也没有上山虎的威武。“大虎没有虎威,小虎也不灵动。”有网友甚至怀疑画家的水平。(《成都商报》1月9日)
身处多元文化激荡影响的网络社会,放置于大众眼光下的艺术作品,难免会引起部分网友的质疑。借用欧阳修的话说:“补仲山之衮,虽曲尽于巧心;和傅说之羹,实难调于众口。”有批评声如此,并不奇怪。只是,对待艺术作品,我们既然有“凸显共性”的主张,也当存“包容个性”的态度。
我们批评国画猛虎,多多少少会受到传统画作的影响。画虎给人看,所谓“虎威”其实也是人类情感投注于虎身的刻板印象。面向个人化人性化兴起的新时代,突破动物属性,强化拟人效果,通过虎的面相反观人类自身情感,进而升级虎画风格,不失为一种创新。与其说,我们通过邮票看“虎”,不如说我们通过邮票看“人”。
要知道,“虎票”的本质属性仍是邮票。在这个时代,邮票除了要保住邮政价值,还要提升收藏价值。倘若,“虎票”绘图与传统画作一致,缺乏个性,恐怕难以引起大众共鸣。鼓励画家为“虎票”灌注自身的绘画见解,提升票面个性感,亦能提升其收藏价值。或许,引发争议带来的不只有“坏事”。关注度更高,收藏价值也更高。
“虎票”有没有“虎威”不是邮票的核心问题。我们当用开放性的眼光看待票面内容,设想其在互联网时代的不同使用场景,探讨流通范围。当下,除了运用传统视角解读,还可以用网络视角解读,使其“胖”一点、“憨”一点、“傻”一点,能作为表情包、小头像流通于网络。届时,“虎票”的使用场景,就不在于线下,而在于线上。
走进新年度,邮票也得有新风貌。冯大中版“虎票”的创新,可以说是推动邮票适应新环境的有益尝试。对此,我们不妨用辩证和动态的眼光包容看待。
【 虎威#“虎票”有没有“虎威”不是邮票的核心问题】严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