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王也彤正在上课 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吉林1月9日电 (采访人员 石洪宇)寒假已经开始 , 但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的“窑口”仍要发挥作用 。 农历春节将至 , 小学生们要使用这里的特殊模具 , 以“吉林西山捏雕”独特技法制作属于自己的新年礼物 。 这些色泽雅致 , 以“禽鸟走兽”为主要原型的陶制品 , 在当地有吉祥、强健的美好寓意 。
捏雕是一门非常古老的传统技艺 , 源于新石器时期 , 鼎盛于唐代 。 主要用手工将柔软的泥料捏塑成各种形象 , 可独立制作成物件 , 也可粘于器皿适当部位 , 极好地发挥了材质自然美 。
吉林市有着“中国北方陶都”的美名 , 出产的粘土具有塑性好、耐热等特点 , 深受海内外客户欢迎 。 此外 , 当地又是满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 陶瓷制品展示了满族民众的生活习惯和审美特点 。
50岁的王也彤是土生土长的吉林人 , 从小“在泥巴里长大” 。 如今 , 她是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的专职陶艺教师 , 也是“吉林西山捏雕”的唯一传承人 。
“吉林西山捏雕”源于吉林市西山下的一个山村土窑 , 曾主要制作满族建筑屋檐上的动物形象 , 发展至今表现形式已非常丰富 , 涉及摆件、茶具、文玩、器皿等 。
在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支持下 , 王也彤在课堂上教授这门传统技艺 , 校方还配备了专业教室和“窑口” 。 近10年来 , 已有5000多名学生接触到这门技艺 , 且每年都会诞生1000多个作品 。
选泥、制模、捏塑、修整、上釉烧制 , 小学生们在课堂上沉浸于此 , 由于课程特殊 , 一次课程时间会长达几小时 。 在王也彤看来 , 这门技艺首先代表了一段历史 。 捏雕艺人“手手相传” , 以身边的泥土来塑造生活、传说、神话中的动物、植物和人物 , 再以想象与创造 , 寄托理想和希望 , 具备独特的艺术价值 。
寒假伊始 , 10岁的刘家琦在父母的支持下制作了两个作品 , 独特的墨绿色还受到了长辈的褒奖 。 同样10岁的蔡昊言制作了一个花盆 , 王也彤帮其附着了一个图案 , 代表“茁壮成长” 。
近年来 , 众多优秀非遗项目不断在校园落地开花 , 学生们在课堂上有机会亲手触摸中华艺术之美 。 这一趋势不仅涉及城区 , 还包括乡村校园 。
在吉林省永吉县口前镇春登中心校的柳编展览室 , 平均年龄不到13岁的孩子们以柳条为原材料编织了数百件作品 。
这所学校地处山脚下 。 校方介绍 , 原材料在生活中垂手可得 , 且课本中有大量涉及柳树的诗词 , 教学中可以“编一件作品背一首古诗” 。
学校的美术教师刘志敏是柳编非遗传承人 , 按照他的说法 , 民间艺术的美是通过劳动来表达的 。 “只有亲手触摸 , 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美 。 ”
【传统|特色非遗在吉林校园生根:学生在课堂触摸艺术之美】日前 , 吉林省公布了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技艺等十大类 。 可以预见 , 未来将有更多文化瑰宝深入当地课堂 。 (完)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非遗&山东文旅2021|省级非遗项目超过千项,叫响山东手造品牌
- |“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中国传统文化#五月,一首诗站在窗外
- 乐·观空间@组图:“乐·观空间”首展开幕 展现“一老一小”特色文化的交融和传承
- pantone|从“中国红”开始,解码千年传统色
- 田英章!书法想要别人说好,就要多临帖,掌握传统审美的共性
- 揭炬|《将军不敢骑白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思与审视
- info|传统节庆:今天是尾牙日
- 传统|2022年高考作文预测:创新传承方式,彰显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