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春晚四十年:从万人空巷到沦为鸡肋,拿什么拯救你?

女孩|春晚四十年:从万人空巷到沦为鸡肋,拿什么拯救你?

文章图片

女孩|春晚四十年:从万人空巷到沦为鸡肋,拿什么拯救你?

文章图片

女孩|春晚四十年:从万人空巷到沦为鸡肋,拿什么拯救你?

文章图片

女孩|春晚四十年:从万人空巷到沦为鸡肋,拿什么拯救你?

文章图片


如果要问中国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 那得非春晚莫属 。 每年的除夕夜 , 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守岁 , 电视里放的就是春晚 。 这档从1983年开始的春晚 , 已经走过近四十年的风雨 , 从当初的万人空巷、全民娱乐到如今的槽点满满、沦为鸡肋 。 春晚到底历经了怎样的辉煌 , 又如何会走向没落 。 我们不禁要问 , 拿什么拯救你——越来越提不起兴趣的春晚?

观众点播 , 春晚封神1983年的除夕夜 , 当刘晓庆、马季、姜昆、王景愚四人以主持的身份 , 出现在央视晚会的舞台时 , 一场革命性的春晚开始了 。 谁也想不到 , 这场直到开播前十天才确定下名字的节目 , 竟然成为了央视春晚的开山鼻祖 。 那一届的春晚 , 一改往常录播的方式 , 以现场直播与观众互动、电话点播与全国互动的形式 , 真正实现了全民联欢 。

其实 , 更早些的春晚甚至追溯到1956年的纪录片《春节大联欢》 , 那时候的联欢晚会可谓大师云集 , 参加者都是日后出现在教科书上的人物 。 科学家华罗庚、钱学森 , 作家老舍、巴金 , 戏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 , 爱国资本家荣毅仁等 , 每一个都是响当当的的历史人物 。 只是由于条件限制 , 这样的晚会只能小规模的内部传播 , 自然没有多少影响力 。

真正的转变就到改革开放后了 , 那时候的人们思想观念初开 , 在敏感与解禁中迎来一次次的突破 。 就拿1983年的春晚主持人来说 , 有人反映相声演员姜昆和马季不够庄重 , 演员刘晓庆的衣着太过于时髦 , 但是一切质疑声 , 都随着节目的效果烟消云散 。 象征着“靡靡之音”的《乡恋》 , 也在李谷一的柔美歌声中让人陶醉 。
小品为王 , 三代经典突破远不止于服装与歌声 , 第一届春晚也开始出现小品的雏形 。 曾经扮演过阿Q的严顺开先生 , 一口气表演了三个节目——与扮演虎妞的斯琴高娃合作《逛厂甸》、自己独演的《阿Q的独白》和《弹钢琴》 。 此外 , 主持人兼哑剧表演的王景愚 , 为我们上演了一出无实物表演《吃鸡》 , 直接把现场观众看的捧腹大笑 。

如果说第一届春晚上的小品更像是试验性质的 , 那么第二届春晚上的小品直接登堂入室 。 那一年 , 陈佩斯与朱时茂横空出世 , 一个简单的《吃面》 , 制造了一连串的笑点 。 演员世家的陈佩斯 , 总是给人贼眉鼠眼的感觉;眉清目秀的朱时茂 , 扮演者仪表堂堂的正面人物 。 两个人一正一邪 , 插科打诨 , 造就了“小品王”的经典 。

《吃面》之后 , 《羊肉串》、《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精彩延续 , 人们不禁为陈佩斯的喜剧天赋而惊诧 。 90年代一位老妇横空出世 , 她的“司马缸砸光”、“麻辣鸡丝”、“宫廷玉液酒”、“唐山腔的英语” , 哪一个都是经典 。 她就是赵丽蓉老师 。 千禧年后 , 一直被赵丽蓉和陈佩斯压制的赵本山 , 诞生出井喷式的好作品 。 那些年不看赵本山 , 就算枉看春晚了 。
谁上谁红 , 谁红谁上?与相声、小品等传统艺术相比 , 音乐、歌舞算是新时代的产物 。 当大陆混沌初开 , 仍属思想懵懂之际 , 港澳台胞已经走在了前列 。 历届春晚中 , 港澳台明星也是一大亮点 。 早年间的香港歌手张明敏 , 一首《我的中国心》引起两岸三地的共鸣;此后的台湾歌手费翔 , 以《故乡的云》、《冬天里的一把火》 , 可谓是红遍了大江南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