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雕母和母钱有什么区别?注意区分价值不可同日而语( 二 )



清代翻砂铸钱
古代要铸造钱币 , 当然不能瞎造 , 有很严格的规格流程 。 在唐代之前主要是用“范铸法” , 先在石或陶泥上刻制钱币初始的型腔 , 这种就叫“祖范” 。 然后经官方审核通过后 , 再用祖范翻制铜或铁的铸范 , 就叫“母范” 。 最后用母范翻制批量的陶范 , 叫“子范” , 然后就可以利用子范大量浇铸铜液 , 铸造我们熟悉的铜钱了 。
这种方法因铜钱与浇道相连 , 冷却后像一棵树 , 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摇钱树” , 再把钱币从浇道上掰下来 , 稍微打磨之后就可以投放市场流通了 。
唐代之后范铸法逐渐被废弃 , 改用“翻砂法” 。 先由手艺高超的工匠 , 纯手工雕制一枚铜、象牙或蜡制的钱样 , 审核通过后即成为“祖钱” , 理论上只有一枚 。 然后再用祖钱翻制“母钱” , 这个数量要多很多 , 再把母钱发到各个铸钱机构 , 翻砂制作大量的“子钱” , 也就是天量的方孔铜钱 。
范铸法和翻砂法程序差不多 , 但翻砂法的效率更高 , 一版砂型可一次性翻铸64枚铜钱 。 综上所述 , 钱样就是“设计初稿” , 而祖钱就是我们所称的雕母 , 它是母钱的样板 , 母钱则是子钱的样板 。 那怎样区分雕母和母钱呢?

雕母细节鉴赏
【钱币|雕母和母钱有什么区别?注意区分价值不可同日而语】发现了没有 , 其实钱样比雕母更罕见 , 但钱样还不能算钱币 , 大多用锡、象牙或红木等材料精心雕制 , 是给皇帝审核用的 , 没办法流通 , 一般人也根本见不到 , 所以不在讨论范围内 。
而雕母是手雕的 , 母钱很多也经过人工修饰 , 不少泉友就不懂区分 。 其实也不难 , 其一雕母钱文精美 , 整体厚重 , 字口深峻 , 文字越往上越窄 , 利于脱模 。 虽然母钱也有这样的特征 , 但很明显能看出来并不是一开始就雕刻成型 , 而是后改的 。

道光通宝宝泉大样母钱
其二 , 雕母钱比母钱更光滑、致密、无瑕疵 , 铜质更加精美 , 直径更大 , 每一个字体都非常清晰 , 绝无粘连模糊 。 而母钱是雕母翻铸所成 , 经过冷加工使外缘轮廓和内廓穿口光洁 , 钱身有明显挫磨的痕迹 , 且边缘还保留有拔模子的斜度 。
其三 , 以清钱举例 , 真正的清代母钱都是不修地章(钱肉)的 , 也都不修文字(少数同治母钱修文字) , 穿口必须精修 。 所以从地章的砂痕 , 文字的轮廓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和雕母有很大区别 。
目前金属雕母的发现仅限于明清时期 , 更早的比如“宋代雕母” , 以铅锡或木制为雕母都是传说中的东西 , 无实物考证 。 所以我们说收藏雕母 , 基本都是说清代以及明朝中后期 , 以清代为主 。

咸丰宝泉当五百雕母
真正的雕母都是通体精美一气呵成 , 传世包浆极美品相 , 而且大多都是流传有序 , 很难造假 , 市面上的那些赝品基本都是“一眼货” , 稍微有点经验的人都能区分 。 所以造假者更愿意拿普通大样钱“加刀改刻”成母钱 , 收益要比造假雕母高得多 。
至于开头说的那枚“同治当十雕母”到底是不是真品 , 尚有争议 , 没几个人接触到实物也无法确认 。 不过从泉友真的很快卖掉 , 然后买家转手拍出天价的结果来看 , 有实力的藏家也不是傻子 , 十有八九是稳了 。
也从侧面说明 , 民间还有真品雕母的存在 , 但最好不要“针对性”的去寻找 , 因为想收藏这种大珍 , 缘分其实比实力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