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观|从《西游记》看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和而不同】
开放包容则兴 , 自大封闭则衰 。
韩和元
近日与两个女孩儿聊到中华文化这个概念 。 先是与一位叫李美的90后聊天 , 聊到中华文化 , 她问我:“韩老师 , 您认为中华文化的显著特征是什么?”我略加思索 , 回道:“中华文化的显著特征有二:一是源远流长 , 一是具有非常大的包容力 。 远于先秦时期 , 在那漫长的岁月里 , 诸子百家相互交流争鸣 , 文化殊为繁荣 。 在当时 , 人们的意识没有排他 , 允许观念生态的多样性 。 正是这一传统 , 成为中华文化养成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禀赋的活水源头 , 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民族信仰 。 ”
同日晚些时候 , 我与我家猗儿也聊到这一话题 。 “疫情又反弹了 , 你和妈妈的寒假旅游计划可能黄了 。 你有何安排?”猗儿答:“没办法咯 , 只好呆家里看看《西游记》 , 了解一下中华文化 。 ”猗儿的话音刚落 , 我一拍大腿道:“对的 , 了解中华文化 , 《西游记》确实是把好钥匙 。 ”我这一举动 , 把猗儿惊着了 。 她不知道 , 那一刻 , 她父亲却在思索着如下内容: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 确实集中体现于小说《西游记》里 。 该小说是民间传说与文人创作的完美结合体 , 它综合反映了中国民间社会和知识精英的观念和观感 , 是中国非官方社会宗教观、世界观的集中体现 。 当然 , 那些特别自信的王朝 , 其官方社会亦是如此 。 譬如唐 , 官方法定国教是道教 , 但它同时也极为崇拜外来的佛 。
在小说里 , 我们可见的是 , 人们既礼拜文人臆造的二郎神、礼拜道家的玉皇大帝和太上老君 , 也礼拜外来的佛、菩萨 。 可见 , 中华文化具有典型的不排他性 , 具有典型的包容性 , 可谓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
历史学家、小说家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一书里就曾这样写道:“在唐朝 , 中国当时被各国崇拜的程度 , 远超过其他两大超级强国 , 因为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对宗教是排斥性的 , 只有中国对各种宗教兼容并包 。 ”
由此可见 , 中华文化并没有排他的基因 。 中华文化 , 就是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 , 是一种兼容并蓄的文化 。 也正是这种强大的基因 , 使得中华文化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 也正是这种能力使得中华文化得以源远流长 。
然而遗憾的是 , 历史上这种文化发展历程上的巨大成功 , 也导致了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所忧心的局面:在获得伟大成就后 , 人们似乎常会趋向于一种精神的堕落 。 这种堕落并非源于宿命 , 而是由于成功常使我们趋于怠惰、自满及浮夸 , 进而滋生出一种“自大封闭”心态 , 进而不思进取 , 进而唯我独尊 , 处处排他、处处抵制 。 但结果呢?
事实上自汉武帝而始 , 中华文化发展便开始在“开放包容”与“自大封闭”间不断地循环往复:一旦社会持一种开放包容、百家争鸣的态度 , 则必然带来国家的崛起与兴盛;而在兴盛中整个社会便又易堕入唯我独尊 , 处处排他、处处抵制的泥淖 , 在自大自负中封闭 , 最终走向暗弱 。
这也深刻地警示着我们:开放包容则兴 , 自大封闭则衰 。 一旦自我封闭 , 中华文化就容易内失于思想禁锢 , 外失于交流互鉴 , 最终落伍于世界大势 , 难以挺立时代潮头 。 正是因此 , 个人觉得 , 我们在提倡弘扬中华文化时 , 尤其有重申它“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这一特性的必要 。
(作者系广州经济学者)
【宗教观|从《西游记》看中华文化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