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文艺评论丨走过四百余年的豫园:在申城中心阅读明代园林之气象

申城&文艺评论丨走过四百余年的豫园:在申城中心阅读明代园林之气象
文章插图

豫园初建时占地七十余亩,今湖心亭、九曲桥一带为豫园初建时主体水景之一(视觉中国)
明嘉靖万历年间,上海历史上最著名的三大文人园林——豫园、露香园、日涉园渐次建成,在明代中晚期的江南园林营造高峰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其中豫园由后来官至四川右布政使的进士潘允端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露香园与此约略同时,由后来官至尚宝司丞的进士顾名世所造,日涉园则由太仆寺少卿、进士陈所蕴经营于万历年间。彼时可谓科举鼎盛,名园迭出,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始筑城墙后上海老城的逐步崛起正相呼应。
遗憾的是,名园总随人意改。露香园尽管系出名门,也产出过驰誉沪上的露香园水蜜桃、孕育过国家级非遗顾绣,但已俱成往事;鸦片战争期间园内设火药局仓库,因仓库爆炸,全园遂夷为平地。日涉园则自陈所蕴之后辗转归于范氏、乔氏、陆氏等,园林日渐荒废,由园内春轩改建的书隐楼等住宅区域历尽沧桑,终于于不久前迈入了全面保护修缮的议程中;而园内假山则多为哈同花园建造时购去使用,现今连哈同花园也只能于史料中勾陈了。唯有豫园堪称幸运,现在还能窥其全貌,使我们得以阅读出明代中晚期园林的气象、清代各公所占据时期的变迁、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园林景象修复状况来。
申城&文艺评论丨走过四百余年的豫园:在申城中心阅读明代园林之气象
文章插图

清吴友如《豫园宴乐图轴》(资料图片)
不仅有主人潘允端,还有“能主之人”张南阳,才得以成就豫园这座东南名园的美景与盛誉
当然豫园之所以为名园,不仅仅缘于其主人为名士,还在于园林兴造者亦为名匠。
豫园、日涉园之园林经营布局、假山堆掇均出自造园名家张南阳之手,现豫园西部黄石大假山尤为代表,堪称国内现存黄石假山之最者。有趣的是,在今日园林研究界享有盛誉的张南阳,在20世纪始的中国传统园林研究中却是长期深藏其名、不为人知的,直至1957年陈从周《上海的豫园与内园》一文根据陈所蕴《张山人卧石传》相关记载予以披露后才得以复为人知;大家恍然发觉,原来江南名园如豫园、日涉园、太仓王世贞弇园等假山均为张南阳所掇,此人堪称一时圣手,也不禁感叹,即使如张南阳这样的掇山名匠,要在历史中留下姓名来也仍是不易。
计成《园冶》有言曰:“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意思是说,一般的建造工程里都只注重纠集工匠,却不懂三分靠匠人,七分靠“主人”的道理,这个“主人”就是能够做主的人、能够主持工程的人,这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项目负责人吧。计成在此是以“主人”自况,虽非园主,但是能做造园工程的主,也算人生价值的实现与满足了。而从《张山人卧石传》的记载看,张南阳显然也是这样的“主人”,“先视地之广袤与石之多寡,胸中已具丘壑。于是解衣,手执铁如意,指挥群工”,看来大有“指挥若定失萧曹”的气度风范。在此意义上,豫园不仅有主人潘允端,还有“能主之人”张南阳,才得以成就这座东南名园的美景与盛誉。
申城&文艺评论丨走过四百余年的豫园:在申城中心阅读明代园林之气象
文章插图

1910年的豫园湖心亭、九曲桥(资料照片)
潘允端生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潘恩次子;三十岁中举,三年后的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踌躇满志进京赴考,结果名落孙山,未能实现“乡会联捷”的雄心。看来这一场会试对其打击颇大,赶考回来后即在住宅西侧“蔬圃数畦”处营造园林,自此开始了兴造宅园的漫长历程;三年后终于得中进士,转任各地,园林造造停停,直到万历五年(1577年)从四川右布政使任上辞归,才开始“一意充拓”,拓殖园基,模山范水,并取“豫悦老亲”之意,名之为豫园。聘请张南阳造园应该也是这一阶段的事,因此基本奠定了明代豫园的格局。按潘允端《豫园记》所载,当时的主要景点与建筑有渐佳门、人境壶天坊、寰中大快墉、玉华堂、玉玲珑、鱼乐轩、履祥门、乐寿堂、充四斋、五可斋、池、岛、凫佚亭、南山、介阁、醉月楼、征阳楼、书室、纯阳楼、土神祠、留春窝、葡萄架、玉茵阁、关侯祠、假山、山神祠、挹秀亭、大士庵、留影亭、会景堂、雪窝、水轩等。与今天的豫园现状相比较,除黄石大假山、玉玲珑矗立原地外,其他景点与建筑或毁后原址复建,如会景楼,或重建并改名,如乐寿堂改为三穗堂,或套用改用旧名而景点位置或类型形式等已改变,如现渐入佳境廊、寰中大快照壁、鱼乐榭,更多的景点则已淹没不名。有意思的是,那些套用改用旧名的景点,通过类似“用典”的方式,很轻松地建立起了当下园林与明代旧园的某种链接,使游者不期然地进入了寻古探幽的情境与乐趣中,这也是园林营造与修复中题名的高妙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