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写作或说话的语境中 , “六亲”往往是泛指跟你有血缘关系的亲属 , 我们中国古代家族观念比较重要嘛 , 类似指代亲属的词语“五服”、“九族”等等 。 那么问题来了 , 我们常说六亲不认 , 这个成语出自哪里 , 六亲又是指哪六亲呢?
【写作|俗话常说六亲不认,“六亲”是哪“六亲”,这3种说法你同意吗?】
本文图片
六亲不认
百科说六亲不认出自冯德英先生的小说《苦菜花》:
“我丢了差事去找他 , 他不惟不帮忙 , 反倒六亲不认了 。 ”
显然是瞎鸡儿扯淡 , 冯先生这部小说2007才出版 , 而百科词条最下方有示例说:
张天翼《万仞约》:“那名堂一立 , 就六亲不认了 。 ”
这个张天翼先生1985年去世 , 我能查到《万仞约》最早的出版信息是1936年商务出版社出版 。
本文图片
这个词条的编辑者不知道是不是穿越了 。 写作答题的时候 , 百科能为我们提供许多帮助 , 但引用时也要稍微考证一下 , 这种漏洞过于明显的百科 , 前面的各位答主就这样随意引用了 , 误导读者 。
我没有查到这个成语的最早出处 , 百科明显是有问题 , 但成语释义还是没问题的:六亲不认 , 形容不重天伦 , 不通人情 , 对亲属都不顾 。 有时也指对谁都不讲情面 。
你知道 , 我们生活在一个人情社会中 , 如果办事过于不讲人情 , 就可能遭到所有人的误会 , 你六亲不认 , 六亲当然也会疏远你 , 人被孤立了 , 日子也不好过了 。
本文图片
六亲是哪六亲?
“六亲不认”的出处不好找 , 但“六亲”的来源还是有比较多记载的 , 同时 , 各种说法也不太统一 , 我列举出来:
其一·父子、兄弟、姑姐、甥舅、婚媾、姻亚
“为父子、兄弟、姊姑、甥舅、昏媾、姻亚 , 以象天明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这是《左传》的划分 , 其中 , 姑姐是指父亲的姐妹 , 婚媾(gòu)和姻亚都是指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 前者多指妻家 , 后者夫家 。
本文图片
其二·父、子、兄、弟、夫、妇
“大道废 , 有仁义;智慧出 , 有大伪;六亲不和 , 有孝慈;国家昏乱 , 有忠臣 。 ”——《道德经》
说天下大道被废弃了 , 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家庭出现了纠纷 , 才能显示出孝与慈……这里六亲不和是哪六亲呢?
魏晋时期王弼作《道德经注》解释道:六亲 , 父子兄弟夫妇也 。 若六亲自和 , 国家自治 , 则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 。
唐朝李贤为王弼点赞 。
本文图片
其三·父、母、兄、弟、妻、子
这是西汉贾谊的论政文《治安策》里面的说法:
“建久安之势 , 成长治之业 , 以承祖庙 , 以奉六亲 , 至孝也 。 ”——贾谊《治安策》
根据《治安策》全文可以理解这里的六亲 , 就是:父母、兄弟、妻子 。 古文中的妻子和现在汉语的妻子不一样哈 , 现在说妻子就是老婆媳妇儿 , 古代是老婆和儿女 。
这段话的大意无非还是儒家那一套 , 要想国泰民安、万年永固 , 一定要让国民明白六亲和睦的重要性 , 说白了就是家庭和谐 , 父慈子孝 , 婆媳关系良好 。
- 四大文明古国&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精华,可惜十人九不知
- 随笔|我为什么写作?我为谁写作?
- 香火&农村俗话:“东西三不借,借了家准败”,何意?哪三种东西不外借
- 古代人$俗话“家无三声不算家”,指的是哪三声?涨见识了
- 大昭寺@一位老僧的告诫,你经常说的话,就是你的人生预言,要慎重
- 天官@墨香是写作圈天降紫微星?仅有三部作品却能够火遍大江南北
- 宋朝#宋朝人吃饭时,经常说“小二切二斤肉来”,这肉是什么动物的肉?
- 何意|农村俗话:“家中三不留,荣华永不休”何意?是哪三样东西不能留
- 事物&自由书写:从自己着迷的事物着手进行写作
- 两帝$秦桧随口做的2句诗,没想到流传千年,成了老师们常说的口头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