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郭盛:以变应变( 二 )


“短期来看 , 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主要是生活服务业和消费品行业 , 等疫情好转 , 这两类行业也将成为吸纳就业的巨大蓄水池 。 ”郭盛分析 , 从长期来看 , 中美关系深度调整 , 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 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电子半导体等新兴行业受到政策支持 , 正处于发展风口 , 人才需求量大 。 智联招聘今年的多项调查研究显示 , 高技术制造、生物工程、集成电路招聘职位增速分别高达28.2%、141%、29.5% , 远高于全行业职位增速 。
据郭盛观察 , 在后疫情时代 , 年轻求职者将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 。 长期宏观经济结构变化更有利于理工类毕业生求职 , 而非名校文科生和贫困生或将面临更严峻的就业压力 。 或是因为岗位需求缩减 , 或是家庭可提供的资金、资源支持有限 , 后两类青年在毕业后一段时间很难找到收入理想、专业对口的岗位 。
与疫情造成的短期影响相比 , 后疫情时代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更为严重 。 郭盛指出 , 部分领域人才供需错配 , 青年存在结构性失业问题 。 年轻求职者普遍喜爱的工作大多趋于饱和 , 岗位供给有限 , 而企业需要的技术性人才又长期短缺 , 招不到专业相符的毕业生 。
招聘平台可以从多方面辅助青年人求职 。 郭盛举例说 , 一方面通过与学校合作开课等方式 , 介绍职业选择、培训社会技能 , 拓宽年轻人的择业视野 , 鼓励学生不要受限于专业 , 尽早实习 , 多做尝试;另一方面 , 招聘平台可以结合自身资源 , 优化算法 , 帮助年轻人匹配更多潜在工作机会 。
帮年轻人找到“好雇主”
中国职场雇佣关系也出现了巨大的代际差异 。 相较60后到80后职场人极为理性地用技能、知识、时间换取工资报酬 , 多数90后的“生存式”就业心理 , 以95后、00后为代表的Z世代对工作的态度 , 已经从满足物质基础升级到追寻精神需求 。 他们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 渴求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获得尊重感、归属感、价值感 。
在年轻求职群体面前 , 新兴模式风生水起 , 传统综合类招聘平台不断面临新的挑战 。 2011 年猎聘网上线 , 2013年脉脉上线 , 2014年LinkedIn 进入中国市场 , 同年 BOSS 直聘上线 , 社交招聘、BHC模式、直聘模式分别从不同维度进行创新 。
“新模式、新业态不是当下才出现的 , 智联近30年一直在面对变化与挑战 。 ”智联招聘内部人员表示 , 深耕行业积累的大量数据 , 深化对用户和业务的理解才是企业的“护城河” 。 智联招聘很快做出调整 , 其中也包括“年轻化、人性化、专业化和技术化”方向的战略布局 。 例如 , 增加“不上班”“不打卡”等匹配用户需求的职位标签 , 上线职Q平台 , 让用户之间交流求职意见 , 增加平台社交属性 。
智联招聘调研发现 , 46%的00后将工作环境视为“8小时体验空间” , 而不只是上班的地方 。 新生代职场人更关注自己的兴趣是否与工作契合 , 普遍期待在工作中获得愉悦感 , 从而催生出更强大的责任感与主观能动性 。
Z世代关注的往往不一定是公司的总市值 , 而是这家公司的社会价值到底有多大 , 不论平台大小 , 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 , 能够让他们获得成就感 , 才是“好雇主”“好工作” 。 2022年 , 93426家企业参加了智联招聘发起的“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活动 , 再创历史新高 , 侧面说明企业端也更为重视雇主品牌建设 。
“由内在兴趣驱动择业的年轻人往往更具创造力 , 而且他们创造出的价值是不可衡量的 。 ”郭盛也希望年轻人更加务实 , 在资源丰裕的环境下 , 年轻人的理想主义仍能得到保护 , 但当社会经济大环境愈加严峻 , 年轻人也将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 招聘行业内常开玩笑说 , “现在能持续招人的企业都是好雇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