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式家具|花黎笙玥|黄花梨明式家具之榫卯(三):夹头榫

明式家具|花黎笙玥|黄花梨明式家具之榫卯(三):夹头榫

文章图片

明式家具|花黎笙玥|黄花梨明式家具之榫卯(三):夹头榫

文章图片

明式家具|花黎笙玥|黄花梨明式家具之榫卯(三):夹头榫

文章图片

明式家具|花黎笙玥|黄花梨明式家具之榫卯(三):夹头榫

榫卯是7000年前古代中国人的一项重大发明 。 它是木构件上采用的凹凸连接方式 。
凸的部分叫榫 , 凹的部分叫卯 , 榫头插入卯眼中 , 两块木头就会紧紧地连为一体 , 使独立的、松散的构件结合成具有荷载能力的结构体 。
今天 , 花黎笙玥给大家介绍一款常见的榫卯形式:夹头榫 。
我们经常在几、桌、案的腿足上部看到这种形式的榫卯结构 。
什么是夹头榫?
夹头榫是从北宋发展起来的一种桌案的榫卯结构 , 实际上是连接桌案的腿足、牙板(牙条)和牙头的一组榫卯结构 。
案形结体家具的腿与面的结合不在四角 , 而在长边两端收进的一些位置 。 也就是两端的腿缩进 , 形成一个屋檐的样子 。 这也是桌与案的区别 。
夹头榫是一种非常合理的结构 , 它是做法是:四足在顶端出榫 , 与案面底面的卯眼结合 , 腿足上端开口 , 嵌夹牙板和牙头 , 其优点是加大了案腿上端与案面的接触面 , 增强了刚性结点 , 使案面和案腿的角度不易变动 , 并把案面上的承重均匀地分散到四足上更加稳定 , 又牢固又美观 。

▲ 黄花梨大画案的案面和腿足连接部分采用了夹头榫
明式家具中的夹头榫结构与一腿三牙结构 , 均是受到中国古代建筑当中大木梁架构的影响 。 夹头榫结构灵感来自大木梁架构的自柱头开口 , 中夹绰幕的启发 , 大约出现在晚唐、五代之际 。
到宋代的时候 , 夹头榫桌案被广泛地使用 。 在宋代和明代的绘画作品中 , 也常常能见到这种结构的桌案 。

北宋末苏汉臣 秋庭婴戏图
夹头榫的案形结构 , 四只足腿在顶端出榫 , 与案面底的卯眼相对拢 。 腿足的上端开口 , 嵌夹牙条及牙头 , 使外观腿足高出牙条及牙头之上 。 因牙头上无修饰 , 因此又常称“素牙头” 。 且因牙头造型似刀片 , 民间也称其为“刀牙” 。

▲ 夹头榫结构图
夹头榫常见有三种形式:一是牙板和牙头为一联 , 常见于明代黄花梨家具 , 是典型的“苏作”工;二是牙板和牙头分开做 , 常见于“苏作”的油桌或小条案;三是牙板和牙头交替出现45度割角线 , 是一种很地道的做法 。
为了便于就案工作 , 案面下要留有足够的空间 , 所以正面牙条下不设枨子 , 只侧面设枨子一根或两根 。 这是明代夹头榫最常见的做法 。
夹头榫桌案造型十分简洁 , 即使要进行造型上的改变 , 也不大可能有太多的变化 , 因此夹头榫的牙头造型在整体桌案造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 可以说是整件家具的点睛之笔 。
从古至今 , 从存世夹头榫桌案的牙头来看 , 几乎都是一些细微的改变 , 但恰恰是这些细微的变化 , 却深深地影响着整件桌案造型上的表现力 , 所谓“增一分则嫌多 , 减一分则嫌少”用在夹头榫桌案的牙头上再恰当不过 。

▲ 夹头榫的动图演示
现实中 , 我们去观察存世老家具 , 会发现夹头榫桌案的牙头乍一看好像差不多 , 但仔细琢磨 , 会发现存在很多细微的变化 , 这些不经意的细微变化 , 却造就了不同款夹头榫桌案的千姿百态和风情万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