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拆盲盒、1元书……图书“花式销售”是突围创新吗?

借潮玩概念推出“图书盲盒”,买到什么书全靠碰运气;主播叫卖“1元图书”,直播带货击穿底价……
近期,图书出版行业推出层出不穷的销售“新玩法”,引发不少争议。有人点赞是行业突围创新,有人则批评是饮鸩止渴。
消费者频频“踩雷”,出版社“赔本赚吆喝”
传统的图书出版行业,近来变得越来越新潮。
“盲盒经济”持续火爆,一些机构趁热推出“图书盲盒”,内含图书数量不等,具体是些什么书,在购买、拆盒后才知道。
采访人员在多个电商平台搜索发现,“图书盲盒”种类很多,大部分售价远低于所含图书标注的总价,甚至有6元10本、4元5本的极低价。
不过,不少消费者反映,购买的“图书盲盒”,里面的书大多质量不高,有滞销书清库存之嫌。而且,“图书盲盒”大多不接受退换。
北京林女士曾两次购买“图书盲盒”,体验都不好。她告诉采访人员,一次在直播间购买,盲盒中的书籍与主播介绍的类型完全无关,“都是一些很偏门的书。”还有一次从电商平台购买,“里面书页有折痕,还有错别字。”
“‘图书盲盒’是一种新营销策略。有的商家推出的盲盒注重选品,受到读者欢迎;也有的商家仅仅把盲盒当成满足读者猎奇心理的噱头,甚至目的就是清库存,这是不可取的,很难吸引读者持续消费。”山东小海豚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向丽萍说。
出版社@拆盲盒、1元书……图书“花式销售”是突围创新吗?
文章插图

电商平台上的“图书盲盒”商品
比盲盒更火爆的是直播带货,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涌进这一新赛道。
去年9月,“大V”刘媛媛以一场长达16个小时的图书专场直播,实现近8000万元的销售额,引发业内震动。直播中,“50万册书破价到10元以下”,还有“10万册1元书”,价格之低“比盗版、比纸浆还便宜”。这一突破行业价格底线的做法备受争议。
业内人士透露,直播销售确实让一些图书实现了较大销量,但是,刨去直播的坑位费、物流费、折扣等,给出版社留下的利润空间很有限。
“直播卖书,表面看,读者得了实惠,出版机构清了库存,但是投入的成本巨大,甚至是‘赔本赚吆喝’。”资深出版人赵强说,看似火爆异常,其实是一种“虚假繁荣”。
图书“贱卖”难以持续,“饮鸩止渴”难解焦虑
“花式销售”的背后凸现图书市场的普遍焦虑。然而,如果只是把“玩花样”和“破价”作为卖点,而不是靠优质内容、新颖创意吸引读者,无异于饮鸩止渴。
近年来,传统图书实体零售渠道受到电商和疫情的双重冲击,处境艰难。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近日发布的《2021年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为986.8亿元,同比上升1.65%,但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其中线上渠道销售占比接近80%。
重庆工商大学商务策划学院院长骆东奇认为,直播带货、短视频等网络销售渠道兴起,的确带动了部分图书销售,作者、编辑、销售人员等可以跟消费者直接对话、互动,有利于拓宽渠道、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但从业者在有限利润空间下,普遍存在“薄利多销”的紧迫感。
【 出版社@拆盲盒、1元书……图书“花式销售”是突围创新吗?】向丽萍说,折扣低到没有底线,会造成两极分化。头部主播资源集中,议价能力强势,出版社利润会越来越薄,可持续投入缺乏保障,影响长远发展。
“粮贱伤农,书贱也会伤及出版业筋骨,失去生产精品的能力和动力。”赵强说。
“低价书成了吸引眼球的噱头,这会影响消费者对图书价位的认知,将低价与购买过度绑定,‘只认价格不认书’。”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马瑞洁认为,这种市场环境会迫使出版社进一步压低成本,与同行进行价格竞争,容易导致精品图书难出现、劣质图书充斥市场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