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位@当代散文|总是眷恋故乡那年味儿( 二 )


放小鞭炮当然不过瘾,于是有些胆大的孩子,就缠着父母给买“钻天猴”和“二踢脚”,点燃后在地上响一下又钻到空中响一下,称得上是更高级的烟火产品。过年放鞭炮,是那个年代农家孩子最快乐的事,如果自己家的鞭炮放完了,还会去别人家门前拨拉放过的鞭炮碎屑,从中找出没有响的鞭炮。于是,每当村子里哪一家“劈里啪啦”时间长,便会吸引五六成群的小孩子等鞭炮声一停,便蜂拥而上拣漏。自然,这时候也伴随着一定的危险性,常常有放时没有响的鞭炮这时突然响了,哄抢鞭炮碎屑的小孩子,被炸着手或脸不是新鲜事。
【 牌位@当代散文|总是眷恋故乡那年味儿】除夕这天最热闹,人们早早起来洒扫庭院,吃了早饭便开始贴春联。红红的春联一贴上,年味就浓了起来,那联上有写风调雨顺的,有写国泰民安的,有写劳动最光荣的,有写幸福万年春的,等等。除了在门上贴春联,还要在猪圈门上贴“肥猪满圈”,在大门口贴“出门见喜”,在炕头上贴“抬头见喜”,在麦缸上贴“五谷丰登”,这些红纸黑字里,都寄托着农人对新春的希望。
下午四五点钟,就要到家族老茔请先人回家过年了,这是过年期间最重大的祭祀活动,以家或家族为单元,由最有威望的老辈人带着全族的男性,到先人长眠的老茔烧香祷告,然后口中呼唤一声“爷爷、奶奶,咱们回家过年了”在前面引路。此时家中的正屋内,早已摆好坐北朝南的高脚大方桌,用毛笔在火纸上写上五代以内各位先人的名讳,做成牌位,桌上供奉着双鸡双鱼和蔬菜果品,还有一个猪头和“枣鼻子”大饽饽,燃起蜡烛、点燃香火。此后,凡有外家人进屋,先要磕个头、拜一下先人,方能再进屋内与家人叙话。
而自此刻起,桌旁必有一人时时端茶沏水,续燃香火,直到初一下午“送年”,将牌位请走,每个牌位对应放上许多纸钱,再拎上一桶放有麦麸的水,传说是给先人们饮马用,最后放许多鞭炮,体体面面地把先人们隆重送走。
大年三十晚上,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天南地北的游子们都赶在晚饭前赶回到梦萦魂牵的故乡,吃着团圆的年夜饭,叙着醇香似酒的亲情,孩子向老人说说外面事,老人跟孩子问长问短,兄弟们谈着知心话,妯娌们聊着家常事,觥筹交错之间,尽享天伦之乐。
吃罢了年夜饭,一家人坐在烧得暖和和的炕头上,与父母一起喝茶水、吃花生瓜子拉呱守岁。在没有电视的年代里,有点墨水的家庭还会找一本评书说古事。记得有一年,村里来了一位会说书的盲人,大年三十住在南河边的家庙里,为了央他说书,几乎每个想听书的人,都会送上一捧两捧不一的炒花生,让他高兴地说了好几段《薛礼征东》。
牌位@当代散文|总是眷恋故乡那年味儿
文章插图
夜半十二点,是年除夕的高潮,家中的女眷开始烧锅煮饺子,男人们则在天井里焚香烧纸敬神仙。寓意是,既然把地下的先人们请到家里来过年了,天上的神仙更要用心供养。家家户户的天井里,一张方桌五个菜,三个果碟十碗饺子,茶酒都要备好,金银纸钱也要烧很多,分给各路神仙,以保祥和平安。烧完纸之后,就到大门口放鞭炮。不管家中是否富有,这年三十的鞭炮是必须放的。钱少的放一挂五百头的,适中的放一挂一千头的,也有放五千头和一万头的。无论多少,取得都是“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寓意。
正月初一早上,最隆重的仪式,是晚辈给长辈拜年。喊一声“爹、娘过年好”,便双膝跪下磕头。紧接着,长辈要给未成年的晚辈发压岁钱。我少年时代,家里经济拮据,父亲尽管拿不出多少钱,但给一毛、二毛,我们兄弟也都感到特别开心。家里的仪式结束后,就去各家拜年。一般是,各家族的男性一伙,女人一队,先到自己族人家里去拜年,进屋要在家堂桌前磕头,然后看望长者向他们祝福,再到村里其他年龄较大的人家去,互致问候。我父亲是单传,最亲近的只有一个堂哥。叔伯父早逝,大妈(伯母)那时给村里的小供销社做饭,一个月有八块钱的工资,每年却给我们每人五毛钱的压岁钱。所以,每年大年初一,吃罢早饭,我们小兄弟几个第一件事就是去给住在一墙之隔的大妈拜年磕头。一直到上了高小,不要压岁钱了,我才懂得大妈给我们每人五毛钱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