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星火系列:半坡小口尖底瓶

|农耕星火系列:半坡小口尖底瓶
本文图片

|农耕星火系列:半坡小口尖底瓶
本文图片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农耕星火系列:半坡小口尖底瓶】在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门前 , 有一少女雕像半蹲在水池中心的石堆上 , 手持小口尖底瓶作汲水状 , 这就是著名的半坡少女 。 (参见图一)
|农耕星火系列:半坡小口尖底瓶
本文图片

图一、半坡少女
小口尖底瓶是半坡文化最具典型意义的器物 , 在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中有较多的发现 。 《西安半坡》发掘报告如是介绍:汲水器 , 细泥陶或细砂硬陶 , 红色 , 制作精美 , 坚固 , 部分器表饰彩;小口 , 短颈 , 鼓腹 , 尖底 , 腹两侧有耳 , 肩部及中腹以上装饰左向倾斜的细绳纹 , 器形变化较多 , 口部剖面呈方形、圆形、半月形、花苞状、葫芦状等 , 体形也有短粗和细长之别;遗址出土的形大而质好 , 平均高50厘米左右;墓葬出土的较小而质粗 , 平均高30—40厘米 。 (参见图二)
|农耕星火系列:半坡小口尖底瓶
本文图片

图二、半坡文化的尖底瓶插在器坐上的尖底瓶最精美的尖底瓶
小口尖底瓶面世以来 , 就引起人们对其功能和用途的种种推测 。 最初 , 是把其当做汲水器认识的:小口可防盛水外溢 , 质地细密可防盛水外渗;用绳拴在环耳上放进水里汲水时 , 尖底先接触水面 , 继续放入水中后 , 由于受浮力作用不均衡 , 陶瓶便沿水平轴翻转 , 使水灌入瓶内 , 而当瓶水渐满后 , 由于重量加大 , 使瓶又在水中重新恢复垂直状态 , 提出水面后瓶内水不会洒出 。 盛满水的尖底瓶或是插放在地面浅坑内 , 或是插放在灰烬中 , 或是安放在环形器坐上 。
尖底瓶是汲水器的认识后来被实验考古所颠覆 , 1980年代末 , 半坡博物馆与北京大学的相关人员合作实验 , 结果表明:尖底瓶放到水上后 , 因其上部粗重 , 确实能开始自动灌水 , 但当灌到一半时 , 重心下移 , 口部又自动翘出水面 , 因而无法自动把水灌满 。 而且双系系绳提抬满瓶水时 , 同样会因为重心在上部而倾倒 。 因此 , 尖底瓶的功能与用途又有了酒器、祭器、葬具诸种说法 。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的祭器说最具影响 , 他说:甲骨文中的“酉”是尖底瓶最晚形式的象形字 , “酉”是中国古代纪年的干支的组成部分 , 由它组成的会意字如“尊”、“奠”等均与祭奠相关 。 “酉瓶和绘有固定的动植物纹样的彩陶 , 并不都是日常使用的汲水罐、盛饭盆之类 , 有的是适应专职神职人员出现而出现的宗教上的特需、特供 。 ” 还有学者认为小口双耳尖底瓶是欹器 , 本名为“侑卮” , “侑卮”功能在“劝诫” 。 因此 , 小口双耳尖底瓶“是保佑帝王或君主长久稳坐于宝座之上”的器物 。 小口尖底瓶是葬具的说法也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 因为在河南境内的仰韶时代的遗址中发现过多例以庙底沟文化的小口尖底瓶作为葬具下葬死者的“瓮棺葬” 。
小口尖底瓶的功能作用学界虽然没有取得一致看法 , 但是其为仰韶时代的标型器 , 是“精准”的年代标尺 , 则是考古学界的共同认识 。 小口尖底瓶的出现标志着仰韶时代的来临 , 小口尖底瓶的消逝标志着仰韶时代的结束;小口尖底瓶自身形态经历了由敛口到敞口、由瘦长到短粗、由尖底到钝底的演变 , 由此观察 , 考古人便可以明确指出其所处仰韶时代的具体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