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的“永远进击”,钤印在钱理群的新著上( 二 )


可见鲁迅是有所讲又有所不讲 , 并没有把想讲的话全部讲出来;而且 , 鲁迅还公开承认 , 在一定条件下 , 他还要“骗人” 。
鲁迅讲到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年冬天 , 他从家里走出来 , 在门口遇见一个小女孩 。 那时候有很多地方发生水灾 , 这个小女孩正在为灾民募捐 。 她见到鲁迅就抓住他的手 , 请求捐款 。
鲁迅作何反应呢?鲁迅知道 , 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已经相当腐败 , 小女孩辛辛苦苦募捐来的钱是不会落到灾民手里的 , 一定会被那些水利局的老爷们给贪污掉 。 因此在他看来 , 小女孩的募捐是没有意义的 。 这是鲁迅心里想讲的话 。
但是鲁迅问自己:能把这些话讲出来吗?能对小女孩说 , 你这样做没意义、没价值吗?看到她那渴望的、热切的眼光 , 真的就说不出来 。 不但不会讲真话 , 还要骗她说 , 你做得非常好 , 我感激你 。
于是鲁迅就从兜里拿出一大把钱给小女孩 。 小女孩紧紧握住鲁迅的手连声谢谢 。 看着小女孩的身影越走越远 , 她手的温热还感觉得到;但鲁迅分明感到 , 这手温像火一样烧灼着他的心——他骗了这个女孩子!
鲁迅又反躬自问 , 难道我能不骗她吗?在那个时代 , 我能够处处、时时都说真话吗?他又想起远在北方的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 , 整天念叨的是要长生不老 。 他能对老母亲说 , 您不会长寿 , 您迟早要死的吗?他不但不能这么说 , 还要安慰她:母亲 , 您一生做了这么多好事 , 您一定长寿!但他的心里却明白 , 他说的不是真实 。 鲁迅由此得出结论:现在还不是披沥真实的时候 , “我要骗人”!
不知道诸位听了这个故事怎么想 , 我是非常受震动的 。 我觉得 , 能够公开说真话的人固然了不起 , 但能够像鲁迅这样 , 如此真诚、坦率地承认自己也骗人 , 恐怕更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 。
这就引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 , 也是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会遇到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言说”?这就要谈到鲁迅《野草》里的一篇文章 , 题目就叫《立论》 。
其实我们每天讲话都是在“立论” , 问题是:如何立论?
鲁迅设想了一个梦中的情景:一位老师正在教学生作文如何立论 , 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户人家生了一个孩子 , 过满月的时候请亲戚朋友喝酒 。 一位客人说 , 这孩子将来要死的 , 结果招致一顿好打;另一位客人说 , 这孩子将来要发财升官 , 得到了众人的欢呼 。 这就说明说真话要遭打 , 说假话反而受欢迎 。 学生问 , 老师 , 我既不愿意说假话 , 但也不愿意说真话被打 , 那我怎么办?老师对他说 , 你就这么回答吧:“哎呀 , 这孩子 , 你瞧他多么…… , 哈哈哈哈哈……”
文章中提出了三种说话方式:
第一种 , 按照事实说话 , 说真话;
第二种 , 按照别人的需要说话 , 说假话;
还有一种 , 就是说模棱两可的话 。
|鲁迅说的“永远进击”,钤印在钱理群的新著上
本文图片

鲁迅在景云里寓所 。 1928年3月16日
我读到这里也很受震动 。 因为我自己 ,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面临着这三种选择 , 而且最后选说真话、老实话、心里想说的话的不多 , 大多数情况下 , 我们都在说假话 , 说不着边际、模棱两可、大家都这么说、自己也未必明白和相信的话 。
但谁也不去想它 , 不敢去正视它;但是鲁迅正视了 , 想了 , 还严肃认真地提出来了 。 鲁迅的特别就在这里 。
【|鲁迅说的“永远进击”,钤印在钱理群的新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