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去鲁迅化”已10年有余,到底是要去什么?莫言余华看法一致



余华!“去鲁迅化”已10年有余,到底是要去什么?莫言余华看法一致
文章插图

“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
鲁迅先生在生前对于中国人的习性早就有过诸多评价,中国人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总想要打碎,对于自己难以掌握的的东西也要将其破坏掉。
“去鲁迅化”从被提出后就一直颇具争议,断断续续也持续了十年的时间,但究竟去的是什么?作家莫言和余华对于鲁迅先生的看法却是一致的。
我们认识鲁迅学生大概是从中学时期开始,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翻开课本,就能看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童年的乐趣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七年级下,积累了一定关于对鲁迅先生的了解,我们感受到了“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遗憾惋惜心情。


余华!“去鲁迅化”已10年有余,到底是要去什么?莫言余华看法一致
文章插图

一直到初二,我们知道长妈妈对迅哥儿的慈爱,体会到藤野先生作为老师的认真负责,朴素简单,时间来到初三故乡的闰土让我们印象深刻,那句“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也常常被引用,读书人孔乙己的穷酸和遭遇也令我们有了更多不同的思考。
进入高中,我们的语文素养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变,这个时候入选高中课本的鲁迅的文章脱离了初中时期回忆童年的欢乐,《记念刘和珍君》、《祝福》、《拿来主义》、《阿Q正传》等文章无论是艺术特色还是思想主题上显然都更显严肃深刻。


余华!“去鲁迅化”已10年有余,到底是要去什么?莫言余华看法一致
文章插图

回顾课本中收录的鲁迅的文章,是为了谈论接下来的问题,为什么要“去鲁迅化”,或者说我们应不应该“去鲁迅化”。
很多年前,就有人提出应该将鲁迅的文章从中学课本中移除出去,或者在原基础上进行删改和调整,而这样建议的原因听起来有道理,细品之下完全是无稽之谈。


余华!“去鲁迅化”已10年有余,到底是要去什么?莫言余华看法一致
文章插图

移除鲁迅的作品,首先是因为鲁迅先生作品中的表现手法过于复杂,学生常常不知道这位大作家想要表达的些什么,更无法体会其深意所在,这确实是事实,鲁迅先生的文章常见反语,讽刺的手法,大部分学生如果没有充分去了解故事的背景,基本上很难弄懂文章主旨。
但这不是“去鲁迅化”的借口,讲堂上有老师讲解,书中有一定的注释,甚至辅导书会将文章的大致社会背景,自然环境,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作者的写作过程介绍给学生,学生在当下并没有完全把握鲁迅文章含义的情况下,也接触过了鲁迅的作品,潜移默化就能受到一定的影响,日后再次想起时,又是另一番光景。


余华!“去鲁迅化”已10年有余,到底是要去什么?莫言余华看法一致
文章插图

其次,有人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太过于压抑,读来总觉得有一种苦涩的心情,淡淡地挥之不去,追溯历史,新文化运动兴起后,鲁迅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横空出世,“吃人”的描写深刻批判了封建礼教的腐朽黑暗。
在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鲁迅先生的文章多与当时动荡的社会有着交织,或者说鲁迅的作品都是在批判中进行反思,反思中谋求一扇窗户。
鲁迅先生作品中的尖锐深刻读来常常发人深省,但有人认为和平年代不应该再出现鲁迅这样的文章,这显然是无稽之谈,鲁迅先生的文章可能不够含蓄,但足够深刻,时常令中国青年不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