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鄞越”人追忆著名鄞籍越剧表演艺术家金采风

“刚听到消息,觉得太突然了,印象中她还是那样中气十足,神采奕奕。”1月10日,著名鄞籍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金派创始人金采风去世的消息传来,鄞州越剧团的几位演员及相关负责人在采访时,都有这样的感觉。
留在他们记忆里的金采风,仿佛还是17年前的样子,鄞州越剧团举行团庆系列活动,金采风专门来鄞州,而那时候,已经75岁的她,无论台上台下,都充满了活力,比实际年龄显得年轻很多。
越剧!“鄞越”人追忆著名鄞籍越剧表演艺术家金采风
文章插图

金采风,祖籍浙江鄞县,1930年11月生于上海,1946年考入雪声剧团训练班,工小生,因唱电台而露名声。后转东山越艺社改演旦角,与吕瑞英、丁赛君,被称为“东山”的三鼎甲。1951年夏进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团,1955年随团入新建的上海越剧院。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参与主演戏曲电视片《西厢记》《汉文皇后》等。2006年5月荣获上海市“百年越剧特殊贡献艺术家”称号。金采风工闺门旦,兼擅花旦。其唱腔在继承袁(雪芬)派的基础上,吸收施银花、范瑞娟、傅全香等艺术家的音腔成分,韵味浓郁,刚柔相济,自成一格。其表演细腻隽永,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在感情,塑造的《盘夫》中的严兰贞、《碧玉簪》中的李秀英,被誉为“活兰贞,神秀英”,成为金派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象。
越剧!“鄞越”人追忆著名鄞籍越剧表演艺术家金采风
文章插图

鄞州越剧团花旦演员余冬亚觉得自己当年特别幸运,在团庆时演出的大戏之一《碧玉簪》中,她因为饰演“李秀英”而获得金采风手把手指点:“当时刚毕业没几年,第一次接触这么有名的艺术家,心里很惶恐,但金老师非常和蔼,在表演上的传授不遗余力,包括对人物心理的把握,几个小动作等,教得非常仔细。”《碧玉簪》中“李秀英”最吃重的就是“三盖衣”这场,20多分钟的表演中,长达70句的唱段,一次次盖衣,内心的冲突和变化层层递进,金采风不仅在台上台下教,也在隔天的宾馆房间里进行辅导,不断鼓励,让余冬亚受益匪浅。她记得当时的金采风在舞台上一开口,完全让人看不出她的年纪,独树一帜的唱腔和技巧依然炉火纯青。后来,余冬亚还和团里的其他同事一起到上海金采风家里看望,金老师对鄞越的发展非常关心。刘芸萍是鄞越唯一的金采风弟子,行过正式的拜师礼。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刘芸萍是当时剧团的主要花旦演员,她记得那时候演《彩楼记》,金老师教得极为认真。
越剧!“鄞越”人追忆著名鄞籍越剧表演艺术家金采风
文章插图

“实际上她收徒是很严格的,既然成为她弟子,就以很高的标准要求我们不断努力,她细腻丰富的唱腔,对我在表演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刘芸萍说。她记得当年到金老师家,看到这位名家在家里的样子非常朴实,穿着高筒套鞋拖着地板,干各种家务。她到鄞州来,也专门到刘芸萍家里去做客,师徒两人关系非常融洽。
刘芸萍最难忘的是金采风每次在演出前,都会很早去剧院,如果是晚上演出,她下午两点就开始化妆。“她化妆时间会比普通演员长,而且很专注,在开始表演前几乎不主动与人聊天,别人也不敢贸然打扰,那时候她已提前沉浸在戏中了。”如今刘芸萍已经离开越剧舞台很多年,她在老年大学上课,传承金派的越剧艺术,讲课的时候,会把当年金采风的那些示范动作,表演要点,都跟学员们说:“越剧人会一代代离开,更会一代代成长,我们的使命就是传承、弘扬和普及越剧艺术。”
鄞州越剧团原副团长舒福君记得当年曾陪同金采风去下应街道寻根:“但因为拆迁,她的祖屋没有找到,她对家乡的情结是很浓的,每次跟我们吃饭时,经常聊到的就是家乡人民,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对她越剧艺术的尊重与支持,也经常会谈到鄞州越剧团要努力出人才出好戏。她的艺术上一丝不苟,但私下里跟我们接触,没有一点架子。”舒福君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她几次到鄞越帮助排戏,对扶持这样一个县级剧团满怀热情。而鄞越每次去上海演出,她也会尽可能到场观看和指导,这份艺术家的情怀和担当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