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炉为我国冬季取暖用具之一 , 一般为铜质或珐琅质 。 其体积较小 , 造型多以方圆为基准 。 炉内装有燃炭 , 炉顶有镂空罩盖 。 手炉可手提、手捧或放入袖内用于取暖 , 类似于现代人用的“暖宝宝” 。
手炉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 湖南省博物馆藏战国时期镂空蟠凤纹铜熏炉 , 其外观与功能和手炉高度相似 。 20世纪80年代 , 陕西茂陵出土的一件手炉 , 上面就有“阳信家铜温手炉”的铭文 。 明清时期 , 手炉在宫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 且工艺精湛、造型优美 。
▲2023年12月30日 , 元旦假期首日 , 众多游客到北京故宫博物院游览 。 (图片来自中新社)
作为明清皇宫 , 故宫里的手炉不失皇家风范 。 如故宫藏黑漆描金开光山水图手炉 , 为乾隆年制 , 长约18.4厘米 , 宽约12.9厘米 , 高约14厘米(不含木质提梁) 。
从构造组成来看 , 此手炉由外胎、内胆、顶罩、提梁四部分组成 。 外胎为木胎 , 外表面髹以彩漆 。 内胆为铜胆 , 架设于木胎的口沿上 , 用于贮藏燃炭 。 顶罩为铜丝编织而成的镂空罩网 , 精致细密 , 既可以通风换气助力炭燃 , 又可以避免燃炭的火星溅出 。 提梁为木制 , 形状与炉身巧妙融合 , 表面为描金回纹 。 使用此手炉时 , 往炉内加燃炭 , 炭火产生的热量(高温)传到铜内胆 , 铜内胆再将热量传给木外胆(适温) 。 使用者双手捧炉 , 即可感到温暖舒适 。
铜是一种优良的导热材料 , 其导热系数非常高 , 而木材具有较小的体积密度 , 较多的孔隙 , 是热的不良导体 , 因而广泛用作隔热、保温材料 。 此手炉采用铜内胆、木外胎 , 既有利于保持炉内长时间供热 , 又可避免手炉外表面发烫 。
故宫中手炉使用的炭多为红箩炭 。 红箩炭产于今河北易县 , 由山中硬木烧制而成 , 被运送至红箩厂(今北京市西城区大红罗厂街附近)保存 , 并被加工成小段 。 红箩炭在使用时不会发生爆裂 , 热量高、烟雾少 , 且略带香气 。
【手炉:故宫里的古代“暖宝宝”】明清时期手炉制作的巧匠 , 以张鸣岐为代表 。 张鸣岐为明代浙江嘉兴人 , 具有高超的手炉制作技艺 。 他制作的手炉选用精炼红铜 , 锻打却不加雕凿 , 炉壁厚薄均匀 , 纹饰精美 。 尽管炉内胆与外胎均为铜质 , 但其热量处理却恰到好处 , 炉中炭火即使烧得很旺 , 炉的外表面也不烫手 。
张鸣岐制作的手炉顶盖细密严实 , 久用不松动 。 顶盖上的镂空纹饰虽然很薄 , 但是能够经得住踩踏 。 故宫藏有一款张鸣岐制作的手炉 , 以优质的红铜制作 , 底径7.5厘米 , 口径10厘米 , 高8.7厘米 。 整个手炉通体一色 , 外观素朴简洁 , 光泽淡雅柔和 。 此手炉不设提梁 , 为手捧式 。 炉阔腰束身 , 圆滑饱满 , 下设四足 。 篾箩状顶罩向上隆起 , 使得炉内炭火的热量传到盖顶时 , 不会令人感到烫手 。 另底部有铭文:“不知寒积雪 , 但觉袖生春;张鸣岐制 。 ”其篆书自然有度 , 运刀游刃有余 , 落款大方得体 , 颇具名家风范 。
综上可知 , 手炉作为古代“暖宝宝” , 其艺术的造型及实用有效的功能 , 折射出古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 , 亦为我国古代工匠卓越制造技艺的体现 。 (完)
作者/周乾
- 韩红|春晚导演于蕾的选择:放弃韩红选择蔡国庆,背后故事引发争议
- 蔡国庆|《王牌》:“被抛弃”的蔡国庆,让综艺场上的人情世故被看清了
- 在单位,为什么越埋头做事的人吃亏越多,圆滑世故的反而吃得开?
- 男子到女上司家谈工作,对方故意打扮拖延时间,为了爱情豁出去了
- 资治通鉴:领导为什么不提拔你?不是你能力差,是你不懂人情世故
- 互联网招聘,在焦虑中等待“新故事”
- 工作完美也遭裁员!29岁设计师的职场残酷故事
- 被裁后的翻盘:42岁女性的职场逆袭故事
- 赵本山|盘点赵本山春晚舞台上的3次失误,“黑色六秒钟”险酿播出事故
- 故宫明永乐瓷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