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自己读”到“推动读”

我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原乡村 , 少时只有贫瘠的阅读回忆 。 那时 , 最大的喜悦便是“有纸可读” , 一张废旧报纸、一本被翻到卷边的连环画……都是我的快乐源泉 。 阅读“饥饿”锻炼出我快速阅读的能力 , 初三时借到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一天时间“连滚带爬”地读完后按时归还 。 高中时在《平凡的世界》影响下 , 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 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 母校图书馆终止了我的阅读“饥饿” 。
随着年龄增长和在师范院校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经历 , 推动阅读逐渐从自发行为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愿望和朴素的担当 。 从儿童阅读、教师阅读到师范生阅读 , 从自己阅读、带动阅读到推动阅读 , 我不再局限于书斋“自娱自乐”式的苦读 , 走遍三秦大地放眼“教育田野”的阅读推广探索 , 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 。
为了让儿童读好书 , 2010年底新闻媒体有“盗版字典泛滥 , 错误百出令人忧”的报道 , 我萌生了宣传推广正版工具书的想法 。 我在商务印书馆支持下 , 2011年组织西安市小学生查字典大赛 , 提升了小学生经典工具书使用能力 。 有感于一段时期内国内少儿读物引进版权过多 , 个别图书存在价值观混乱乃至错误的现象 , 在陕西省教育厅和中国出版集团指导下 , 我和同仁组织召开陕西省儿童阅读研讨会 。 2019年发布“陕西省儿童阅读推荐书目” , 该书目对于优化儿童阅读生态效果明显 , 目前已有30余所学校使用 。
2007年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开始 , 我逐渐意识到教师阅读内驱力不足是制约中西部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 。 在组织教师培训过程中 , 我千方百计邀请善于阅读、长于思考的专家授课 , 印象最深的是王栋生(吴非)老师 , 许多学员课后成为王老师的铁杆粉丝 , 逢王老师的书必读 。
在教师具备一定的内驱力之后 , 搭建平台的需求便应运而生 。 2013年我和西安市未央区教研室于红梅老师组织该区200余位中小学教师开展共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活动 , 150余篇高质量读书报告便是沉甸甸的收获 。 这正是所谓“水尝无华 , 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 , 相击而发灵光” 。
师范生是“未来教师” , 师范生的阅读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教育的状态 。 2016年我开始担任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 , 将“崇尚阅读”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 学生入学赠送其生涯规划类图书;常年举行阅读沙龙、经典诵读等活动;积极邀请知名作家来校讲座 。 2017年曹文轩的报告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 报告会后 , 学生们兴奋地分享心得 , 那一刻我在他们眼中看到了“光” , 想到了他们未来在讲台上孜孜以求、活力四射的样子……
最具“仪式感”的是每年“毕业典礼送字典”活动 , 近年来先后给毕业生赠送《新华字典》等5种字典 。 《中国教育报》曾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送特殊毕业礼 带一本字典登上未来讲台》《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为毕业生送字典传文脉》为题两次报道该活动 。 《光明日报》配发了题为《让学习精神永驻心中》的短评 。
“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 , 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 儿童阅读寄托着社会对未来的期盼 , 教师阅读影响着学生的精神状态 , 师范生阅读直接决定着未来教师的“精神气象” 。 儿童阅读有品质、教师阅读有方向、师范生阅读有目标 , 这正是“全民阅读”时代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 。
影响我的一本书:《平凡的世界》
高中时初读《平凡的世界》 , 跟随着少平的步伐 , 我走进黄土高原 , 走进那段厚重而辽阔的历史 , 感动着少平少安的奋斗 , 体悟着他们的悲欢离合 , 从他们身上汲取着攻坚克难、不断前行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