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羯纹玉器,可遇不可求( 三 )



陕西省三原县李和墓石棺前挡
摩羯纹器物目前最早的为隋开皇二年李和的石棺上 , 可见仍保留着印度神话形象 。 (红框处为摩羯)李和 , 北周(公元557—581年)将军 , 官至延州总管 , 加上柱国 。 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卒 , 享年77岁 。
这说明 , 在隋朝对于摩羯这种合体的动物并不陌生 , 并已经赋予了它一定的意义 。

白玉荷花摩羯纹梳背 临安晚唐水邱氏墓出土
正面三朵含苞欲放的荷花 , 两侧各刻一摩羯 。 构图巧妙 , 装饰线条舒展流畅 , 整个画面充满了勃勃生机 。
摩羯形象“龙”化后 , 摩羯图像广泛见诸于宋辽金元的各类器物上 , 尤以玉为盛 , 雕工细腻 , 主题突出 , 神采飞扬 。

辽 白玉摩羯含珠饰 故宫博物院
此件为龙首、双翅、鱼尾 , 典型的摩羯含珠佩 , 腹下有一对穿孔 , 应为穿缀装饰之用 。

辽陈国公主墓出土摩羯衔珠形玉坠
墓女主人陈国公主是辽景宗第二子秦晋国王耶律隆庆与正妃萧氏之女 , 作为皇子嫡生之女 , 被封为太平公主 , 晋封为越国公主 , 追封为陈国公主 , 墓男主人驸马萧绍矩 , 其祖父萧思温乃四朝元老 , 身居要职 , 其姑母萧太后总揽朝政 , 显赫至极 。
墓中出土的摩羯衔珠形玉坠 , 青白色 , 龙首鱼身 , 头生独角 , 嘴衔虫珠 , 背生双翅 , 意欲展翅 , 是研究辽代玉器纹饰造型最为珍贵、最具参考价值的文物资料 。

元 白玉摩羯纹铊尾 大英博物馆

元 白玉摩羯纹带板

辽 青玉摩羯珮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器首为龙形 , 有双翅 , 尾作鱼形 , 龙口衔珠 。 在翅、鳍与尾部共有七个圆穿 , 可能为佩饰之物 。

白玉摩羯纹带饰

白玉摩羯纹饰件 上海博物馆

青白玉摩羯纹饰 金-元

白玉摩羯带板 金-元 国家博物馆
嬗变
摩羯造像与摩羯纹饰随着演化的过程越来越世俗化 , 其造型的变异与印度原始摩羯造型的差距更大了 , 进而发展成多种形式合体的瑞兽——鱼龙、鳌鱼 。
鱼龙
唐朝 , 由于国姓为李 , “鲤”通“李” , 这就使得鲤鱼与国朝紧密相关 , 唐朝法律规定百姓不能食用鲤鱼 , 即使捕到鲤鱼也要放生 , 否则要受到法律的惩处 。 于是在揉合了中华鱼龙幻化的文化基因以及鲤鱼身形后 , 发展为集鱼龙变化及佛教摩羯信仰于一体的复合形象 。 带角龙首、鼓目圆睁、大嘴利齿、双翼鲤鱼身的摩羯形象最终定型 。

中举图
中国人对于“龙”和“鱼”的文化内涵有自己的理解 。 由于唐宋开科取士 , 一朝中榜天下闻 , 寒门子弟亦得以出仕做官 , 这种快速改变当前阶级地位的方式就像鲤鱼跃龙门 , 越过则化而为龙 , 金榜题名 。
《琵琶记·南浦嘱别》:“孩儿出去在今日中 , 爹爹妈妈来相送 , 但愿得鱼化龙 , 青云直上 。 ”它不仅表明了摩羯这个舶来品的变换的动态 , 同时又使其具有中国本土特色 , 含有某种再生、涅槃、升华的意味 。

青玉鱼龙 明代 湖南省博物馆

白玉鱼龙佩 明 营口市博物馆
局部有黑褐色泌斑 。 通体雕成鱼龙形 , 卷曲呈半圆状 。 龙首鱼身 , 鱼身上带有双翼 , 佩饰 。

白玉鱼龙佩 清 营口市博物馆
整器透雕 , 龙首鱼身 , 首尾相连 。 身正反面雕鱼鳞纹与乳钉纹 , 呈椭圆形 。

白玉鱼龙 台北故宫藏
玉质原为白色 。 全器为一立雕鱼龙 , 兽首鱼身鱼尾 , 眼周有火焰纹 , 长卷鼻利齿 , 鱼鳍巨大 , 背上负有二小龙 。 颇流行于晋、唐时期与西北草原民族 , 配有波涛纹碧玉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