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瑞午&徐志摩一生最对不起她,死后却为他收尸,徐父她是我唯一的儿媳
在大家的印象里,徐志摩的发妻张幼仪,是胆小怯懦、循规蹈矩的传统女性。在徐志摩、林徽因与她的三角恋里,她是最可怜的出局者。直到张幼仪晚年在纽约时,让她的侄孙女张邦梅协助自己出一本自传《小脚与西服》。这是这么多年来,张幼仪第一次发声,讲述她与徐志摩的过往,自己的转变,以及对林徽因和陆小曼的态度。这本自传还原了当时真实的事情经过,人们这才发现,张幼仪早已不是“懦弱、无知,不堪一击,毫无女性魅力”的一个人,相反她端庄、善良、坚韧、独立,却是他们之中,晚年最幸福的一个人。
文章插图
她在书中告诫大家:“在中国,女人是一文不值的,可是啊,我们还是要活出自己的价值。”她把徐志摩对自己的伤害和他的风流,总结一句话:“你晓得,文人就是这德行!”0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张幼仪是江苏宝山的名门望族,与徐志摩是门当户对。唯一不对的是,他俩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张幼仪照片时,说了句:“乡下土 包 子”。而张幼仪虽进过女子学校,接受过先进的教育,但大家族对女子的教育,依然是三从四德,对于这个男人她只说了句“我没有意见”。
文章插图
1915年,15岁的张幼仪与17岁的徐志摩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为了逃避与张幼仪的婚姻,徐志摩按照徐父的要求,生下大儿子徐积锴后,就立马出国留学了。这一走就是2年,独留张幼仪在家抚养儿子,侍奉公婆。张幼仪深知徐志摩不喜欢自己,在这段时间,她请了家庭教师,不仅学习中文,还有历史、地理等等其他知识,只希望用知识来拉近与徐志摩的关系。1920年徐志摩迫于张家的压力,把张幼仪接到身边陪读,那时徐志摩已经转英国学习。张幼仪并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满心欢喜的去见心爱之人,万分庆幸两人终于有个新的开始。但当她见到徐志摩时心就凉了一半:''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文章插图
难得的二人世界,变得十分压抑,张幼仪的心中凄苦又慌张,但她一直以为徐志摩是不会和她离婚的。父母以传统淑女的标准教养她,在她所受的教育里:自己孝敬公婆,服侍丈夫,也生了儿子,并未触犯“七出”中任何一条,绝无可能被休。02、 中国第一桩现代离婚案天不遂人愿,不久后徐志摩开始向她汇报行程。张幼仪虽然没受过高等教育,但也不笨,她敏锐的觉察到徐志摩外面有人了。这个女人就是女神林徽因,16岁的林徽因婉约端庄、风姿绰约,还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徐志摩被她深深的迷住了。
文章插图
这时候,张幼仪又怀孕了,她开心的把这个消息告诉徐志摩,却换来他冰冷一句话:“去打掉吧。”张幼仪难以相信:“听说有人因打胎死掉的。” 徐志摩说了一句无比刻薄的话:“还有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就不坐火车了吗?”徐志摩消失了,不再回他们的家。无依无靠的张幼仪欲哭无泪,万幸得到在法国读书的二哥张君励照料,她辗转到德国柏林,生下了次子徐德生,这就是徐彼得。1922年3月,孩子出生1个月后,徐志摩来了,却是为了离婚。张幼仪悲伤的想,也许离婚才是解脱,才是自己追求自由,塑造独立人格的开始。她放徐志摩自由,同时也放自己自由,这就是“中国第一桩现代离婚案”。徐志摩打着自由恋爱,推翻包办婚姻的幌子,追求自己所谓理想的爱情,把张幼仪伤的体无完肤。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打击乐&戏曲、交响乐、打击乐、古琴 中山公园音乐堂10场演出欢度春节
- 园林&从王安石到陆游的诗句只过了一百年,扬州却成了宋金两重天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
- 王之心&四本开局就惊艳读者的小说,一看书名就想入坑,书荒的你值得拥有
- 和尚&司马迁记载奇案:和尚巧遇命案无辜被冤,县令发现破绽智破命案
- 异途&庞大的反精英阶层让王朝由腐朽走向毁灭
- 船夫&新科状元乘船回家,船夫随口说出一上联,状元却至死都没对出来
- 玉真子&金庸《碧血剑》八大顶尖高手排名,何铁手第八!
- 冬奥&青年艺术家走进怀柔山村送春联写福字,冬奥元素融入乡村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