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十几岁的时候,缺了这份礼物( 三 )


本文图片

在这次课程中 , 我将讲解认识论和伦理学等领域中一些思想实验的具体案例 , 阐明它们如何引导我们更加敏锐而清晰地思考 , 又为我们认识世界真相、理解道德实践和探索精神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启迪 。
大家知道 , 哲学有许多分支领域 , 包括许多不同类型的问题 。 这一讲涉及的问题可以分为三个类别:真假问题、对错问题与好坏问题 。 一般而言 , 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常常区分两类问题:一类是事实性问题 , 就是去查明事实本身是什么 , 而不关乎我们的爱好、态度、立场或者价值判断 , 是要去考察事情本来真实的状态或属性 , 这种研究有点像科学 。 另一类是规范性问题 , 面对这类问题 , 我们的着眼点主要在于事物“应当”是什么 , 这里就涉及价值判断和衡量的标准 。 这两类问题 , 在中文里 , 前者叫“实然”问题 , 后者叫“应然”问题 , 对应的英文分别是“factual”和“normative” 。 很显然 , 我说的真假问题属于“实然”问题 , 而我说的“对错”与“好坏”问题都属于“应然”问题 。
【哲学|十几岁的时候,缺了这份礼物】例如 , 地球绕太阳旋转 , 这是一件真的事情 , 是“实然”的 , 它与“对错”“好坏”无关 。 如果说它不应该那么转 , 这就很奇怪了 , 对不对?所以 , 对于我们跟自然界的关系 , 一般来说 , 是用真假问题来判断的 。
那么为什么还要区别“对错”与“好坏”这两种应然问题呢?这稍微有点复杂 , 容我解释一下 。
在伦理学或者道德哲学领域 , 许多学者认为“对错”与“好坏”可以并应该被区分开来 。 简单地说 , “对错”(right or wrong)是一个道德概念 , 针对的是“他—我关系领域” , 就是在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情景中 , 某种行为举止或某种规则是否“应当” 。 在道德意义上不应当发生的行为 , 我们称作“错”(wrong) , 反之则称作“对”(right) 。 “好坏”(good or bad) , 主要不是针对我们与别人之间的关系领域 , 而是“自—我关系领域” , 关涉一个人自己的人生观、生活理想或宗教信仰等 。
哲学|十几岁的时候,缺了这份礼物
本文图片

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 , 1929—) , 德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中坚人物 , 著有《在事实与规范之间》《交往行为理论》《现代性的哲学话语》等 。
有些哲学家 , 比如德国的哈贝马斯 , 将对错问题看作道德(moral)问题 , 而将好坏问题视为伦理(ethical)问题 。 当然 , 对于这种区分以及命名 , 并不是所有哲学家都同意 。 大家大概知道 , 哲学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彼此不同意 。 我认为 , 区别这两类问题是有意义的 , 虽然对错与好坏不可能完全割裂(separate) , 但仍然可以区分(distinguish) 。
比如杀人 。 如果你杀了一个无辜的人 , 这当然是错的 , 错到足以判刑 。 但如果你杀了自己会怎么样?杀人与自杀都是伤害生命 , 但前者是他—我关系 , 后者是自—我关系 , 所以并不一样 。 我们当然也可以说“自杀是不对的” , 但在我前面所做的概念区分框架中 , 更恰当的说法是“自杀是不好的” 。
所以 , 对于一次谋杀 , 哪怕被害者没有死亡 , 谋杀者也完全可能被判刑 。 但如果是一个人自杀未遂 , 我们一般不会对他定罪 。 我们不会说 , 比如“你跳河没有淹死 , 但你企图伤害一个生命 , 所以判你十年有期徒刑” 。 我们反而要帮助当事人 , 避免其重蹈覆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