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正确认识“文化产品”“文化精品”“文化经典”( 二 )


文化经典都具有必须经过时间检验的特性 。 现代科学常识告诉我们: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 , 那明星的光芒是早在几光年前甚至更长时间发出来的 , 而不是当下 。 文化经典也是如此 。 只有经过岁月的淘洗 , 经过若干代人的评判和选择 , 才能让后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经典名作的魅力 。 而一些曾经流行一时的文化作品 , 却在时间的长河中烟消云散 。 一些流传至今的文化经典在其诞生之初的命运也并非一致 。 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 , 文化经典就无从谈起 。 时间越长 , 我们对文化经典的判断就越准确 。
关于文化精品的标准 , 仁者见仁 , 智者见智 。 但文化经典产生于文化精品 , 按照“法乎上者得其中 , 法乎中者得其下”的思路 , 把握历史上文化经典的特征及要素 , 或许有助于衡量和把握今天文化精品、优秀作品创作生产的标准 。
当今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趋向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 人类社会的文化产品的品种越来越丰富 , 数量越来越多 , 传播速度越来越快 , 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也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向 。
商品化趋向 。 文化产品的商品化本无可厚非 。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 文化产品既然能够成为商品 , 一些优秀文化产品自然也就能够成为文化品牌 , 给创作生产者和投资者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 。 而且 , 商品化有利于文化产品的传播 , 使一些从前“小众化”的文化产品能够被更多的人接触和欣赏 , 这是时代的进步 。 但是 , 绝不能认为文化产品只有通过市场才能衡量其价值 。 商品经济和市场并不一定能够造就文化经典 。 创作生产文化精品力作 , 文化市场只是“可能” , 绝不是“万能”的 。
大众化趋向 。 历史上 , 掌握文化的往往是少数“文化人” , 创作文化产品的是文化人 , 能够欣赏文化作品的往往也是文化人 。 虽然也有白居易创作出的能让老妪听懂的诗歌 , 但绝大部分文化作品还都是“阳春白雪” 。 文化作品的创作生产和消费都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 是少数人的特权 。 随着社会的发展 , 文化的普及 , 科技的进步 , 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 文化产品要商品化 , 必然要迎合普通老百姓的审美需求和水平 , 因而必然走上大众化的道路 。 在这种趋势下 , 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能够为公众所接受 , 越来越多大众化的文化产品成为精品 。 面向大众的作品有可能是精品 , 也可能成为经典 , 但绝不能反过来说:所有受大众欢迎的文化产品就一定是文化精品 , 更不一定是经典 。 极而言之 , 比如“三俗”文化产品就不可能称为精品 , 更不可能成为经典 。
流行性趋向 。 今天流行的文化产品是各领风骚数十年 , 甚至是数年 。 文化产品的商品化趋向、大众化趋向 ,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速 , 使很多文化产品如同过眼云烟 , 呈现流行性、短命化趋向 。 这一方面与文化产品生产者的浮躁有关 , 另一方面也和文化产品消费者的浮躁有关 。
技术依赖趋向 。 当今文化产品的生产创作 , 大量地依赖科技手段 , 在生产过程中依赖科技手段 , 再现这些文化产品也更多地依赖科技手段 , 如电影 。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 自古以来 , 文化产品的生产创作都与当时的科技进步密不可分 。 但是 , 过分依赖科技手段 , 往往就会忽略:科技只是一种手段 。 文化产品本身必须是人的思想的结晶 , 是由人来创作生产的 , 必须直指人性、直指人心 。 再先进的科技手段 , 如果不与深刻的内容相适应 , 只能给人造成感官的刺激 , 而不能打动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