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2021山西六大重要考古发现探秘|霍州千佛崖:汾水滔滔去,梵音袅袅来( 二 )


▲左:一佛二菩萨龛
右: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像功德碑龛
造像开凿于高武时期
五尊“十一面观音”成典型代表
经过一系列的考古发掘 , 考古人员发现 , 崖体北区为造像分布密集区 , 以大佛为主尊像 , 其余龛像分布在其南、北两侧及下部 , 可分为8层 。 尤其是主尊佛像 , 为高达6米的坐佛 。
“我们经过系列对比 , 从佛造像开凿的时代、造像的样貌着手 , 对比了国内一些唐代佛教造像 , 最终确定主尊像开凿时代最早 , 应该是在唐高(高宗)武(武则天)时期 。 ”白曙璋表示 , 这8层之间的关系也环环相扣 , 同时映证了造像所经历的不同时期 。 “主尊像代表了开创期;在大佛头部至脚部两侧位置的第1、2、3、4层及第8层的多数龛像 , 开凿时代为武则天至玄宗开元、天宝年间 , 此时的千佛崖造像群进入鼎盛时期 , 这一时期 , 千佛崖造像体型较大 , 数量比较多;第5、6、7层龛像就到了衰落期 , 大多是天宝以后的长庆、宝历、会昌年间建成 , 造像体型较小 , 存在打破早期造像关系 。 会昌年间 , 唐武宗推行一系列‘灭佛’政策 , 会昌五年到达灭佛高峰 , 千佛崖造像群迅速衰落且不再新建 。 ”
考古|2021山西六大重要考古发现探秘|霍州千佛崖:汾水滔滔去,梵音袅袅来
本文图片

▲善跏趺坐佛造像龛
此外 , 从造像风格看 , 千佛崖造像题材多为常见的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菩萨二弟子 , 主要造型为尖拱形与圆拱形 , 造像平淡朴实 , 雕凿精美 。 其中佛像脸形多为方圆 , 面部神态庄重威严又不失和蔼 , 颈部均有三道蚕节纹 , 双肩宽厚 , 身形圆润健壮 。 掌印常见无畏印、与愿印、说法印、禅定印 。 在衣着服饰方面 , 多着通肩袈裟 , 这种衣着样式 , 在唐代贞观时期少量出现 , 上元—永隆逐渐增多 , 武则天时期开始流行 , 开元以后成为佛装唯一形式 。 从造像底座来看 , 武则天后期流行束腰有梗圆莲座 , 根部简化 , 袈裟披座上 , 开元以后沿用 , 形成定制 , 千佛崖摩崖造像与之符合 。 在白曙璋的介绍下 , 一张张造像图片呈现在山西晚报采访人员面前 , 这些菩萨造像多束高髻 , 五官刻画有的十分姣好 , 有的则生硬笨拙 , 体态却丰盈饱满 , 衣着华丽、装饰精美 。
不过 , 这里还有特别需要提到的造像 , 那就是五尊“十一面观音” , 这是千佛崖摩崖造像中十分重要的特征 。 “十一面观音 , 别名大光普照观音、密号慈愍金刚 , 是密教六观音之一 , 在我国佛教题材中出现时间较晚 。 从目前发现来看 , 十一面观音形象在我国大量出现是在唐代 , 武则天时期以后逐渐流行 。 ”
一座千佛崖 , 以其建造年代、形制 , 见证了唐代历史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变迁 , 恰似一面放置在汾水边的千年之镜 , 可以回望古今 。
考古|2021山西六大重要考古发现探秘|霍州千佛崖:汾水滔滔去,梵音袅袅来
本文图片

考古|2021山西六大重要考古发现探秘|霍州千佛崖:汾水滔滔去,梵音袅袅来
本文图片

▲左:十一面观音、观音、药师佛造像龛
右:十一面观音造像
古时千佛崖或许人声鼎沸
题记暗藏历史过往
千佛崖上 , 共发现铭记20处 , 涉及内容比较丰富 , 有纪年、地名、人名、官名等 。 或许你会好奇 , 这有什么用?其实 , 这些文字题记的存世 , 让我们对历史有了追溯的可能性 , 而这恰恰就是考古进程中最有魅力的一件事情 。
在千佛崖崖壁题记中 , 有“中书舍人郑涵”的字样 。 据查证 , “中书舍人”是个文官官职 , 隋唐时期是中书省掌制诰 , 也就是拟草诏旨的 , 大部分都是有文学资望者担任 , “郑涵”是个人名 , 在一些古书中有过记载 。 在它旁边 , 又有“太原”字样 。 所以考古工作者们也有过自己的猜测 , “是不是郑涵去太原的路上 , 正好来到了千佛崖 , 所以捐了龛、做了题记?”此外 , 崖壁上镌刻的官名中还有刺史、上柱国、县尉、度支、判官、副将等字样;地名有晋阳郡、安边郡、晋州、太原等 。 纪年更是繁杂 , 从开元五年、十一年、天宝三载、十四载再到成长庆二年、宝历二年、会昌元年等等 。 白曙璋的疑惑也引起山西晚报采访人员的好奇:“按照其发现位置来看 , 千佛崖古时应该是位于深山之中 , 为何会吸引众多人来此地拜佛、捐龛?是因为它比较重要吗?属于皇家主持开凿的佛造像吗?”